结缘缝纫机

2025-10-16    作者:俞昌基

  我年近二十的时候,曾经因为有慢性病不能上山下乡,只能作为“病休青年”待在家里养病。哎,年纪轻轻,无所事事,很是苦恼。那时家里有一台闲置的蝴蝶牌缝纫机,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就跟着邻居一位阿姨学起了缝纫。阿姨用俗话打趣:“男工学女工,越学越是穷。”我也笑着回她一句:“天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阿姨先教我学两项基本功——“来去缝”和“包缝”。等我学会以后,她就陪我去宝大祥绸布店买裁剪好的平角裤裤片。一共就四片,两大一小,加一个贴袋。我只用了个把小时就完工了。穿上自己缝制的短裤,我信心倍增。接下来就给家人缝制了好几条短裤短衫。阿姨还教我缝制男裤的后袋,有“盖袋”与“一字袋”之分。但最难的是长袖衬衫的“上领子”,要做得服帖挺括,实在太难了……这是我与缝纫机的“初交”。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街道根据上级的布置,安排我们病休青年全部进生产组工作。我被安置进了弄堂里的手套加工组,每天踩缝纫机,按流水线替厂家缝制出口的皮手套。一天的工资就七毛钱。当时生产组大组长还用口号教育我们:“每天7角8角,胸怀世界各国。”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谁知不久时来运转,大组长看我和另一个小男生都是高中生,就派我们去厂家学习修理缝纫机。厂里的老师傅让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缝纫机里的上百个零件都拆下来,记住名字,再把零件都装上去。当然修理就更麻烦了,什么断机针,旋梭卡滞,送布牙磨损,梭心簧张力异常……谁知我与缝纫机“深交”不久,又一个“时来运转”,我被派去当了中学代课老师……

  时光如流,日月如梭,我正式工作了,结婚有女儿了。可是那时工资不高,买衣服还要布票,于是我又一次与缝纫机结伴,做起了“小爸裁缝”。我买了一本童装裁剪书,“按图索衣”,量体,裁剪,缝制……有时我会绞尽脑汁,替小女做一套香槟式的小套装,有时会在袖口和裤缝中镶上几条嵌线,或在膝盖上贴上一个可爱的卡通图案——既有童趣又耐磨。我还替女儿做过粗格子呢大衣和织锦缎小棉袄呢(锁纽洞、钉纽扣等纯手工活要靠妻子相助)。胖墩墩的女儿穿上这些“爸爸牌”新衣更显得鲜灵可爱,她简直成了我显摆的艺术品喽!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蓬勃发展,我们的工资不断增长,布票之类也都取消了。于是我与缝纫机的“良缘”也就此告终,但心里还是有点依依不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