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如梦似幻的咏月之作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25-09-30
作者:潘裕民
唐朝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曾官兖州兵曹。唐中宗时,和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文士驰名京都。玄宗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由于史书缺载,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诗多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春江花月夜》是他创作的一首七言长篇歌行,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全诗如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原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此曲为陈后主所创。后主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互唱和为诗,《春江花月夜》是其中之“尤艳丽者”(《旧唐书·音乐志》)。但原词今已失传,内容不得而知。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录,现存最早的两首歌辞,是隋炀帝杨广所作,均为五言四句式,不过是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而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但作者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突破了宫体诗的狭窄天地,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而变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李泽厚《美的历程》),因而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拍案叫绝。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优美景色的描绘,生动、形象、细致地表现了人生短暂的忧闷和离别相思之苦。尽管其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感伤的情调,但它却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在这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中,交织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深邃、严肃的思考。所有这些,都能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和“美”的探索。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首先,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光为线索,随景生情,并以比喻、对比、映衬、象征等手法,使写景与抒情得到完美的融合,曲折、细腻地抒发感情。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能把所要表达的情感,放在天、地这样广阔的空间,与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水纹、海雾、江树以及长飞的鸿雁和潜跃的鱼龙这样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自然景物,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幅,奏出了一曲如梦似幻的春情小夜曲。令人心醉神迷,叹为观止。其次,曲折生姿,脉络分明。诗篇紧紧围绕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按照时间顺序,以写明月初升开篇,以写落日西沉收结。为了突出题中五字,作者是作了匠心安排的,如诗一开始,就将“春”“江”“花”“月”四字逐个吐出,“夜”字也自然包括其中,随后则有意识地让它们不断地重复出现。
由于此诗在思想上有所创新,艺术上有独到成就,因此,它的影响在卢照邻《长安古意》、刘希夷《代悲白头吟》等诗之上,达到了这一时期同类七言歌行诗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初唐体”诗格的代表,对后辈诗人也有明显的影响。直到清代,《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桃花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这种诗格。难怪闻一多先生对此诗赞不绝口,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