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的王莽
——新史记列传之九
2025-09-30    作者:米 舒

  历史真是有巧合。大一统的中国竟有三个王朝都只维持了十四五年:秦朝、新朝与武周。这三个王朝,《二十五史》中未见史学家撰写纪传体史书,但这三个王朝在历史上毕竟是客观存在的。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河北大名县人。王氏家族是西汉后期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族中多人为将军、列侯。这些王氏子弟,皆好声色犬马。唯独王莽少年时能独守清静,生活俭朴,为人谦恭,且勤奋好学。他孝顺母亲,敬重寡嫂,对叔伯敬重有加,又好结纳贤士,青年时代的王莽已成为声名远播的道德楷模。

  阳朔三年,24岁的王莽入中枢做官,由于办事认真,深得其伯父大司马王凤青睐,王凤临死前嘱咐其妹孝元皇后王政君照顾王莽。王莽先担任黄门郎,后为射声校尉,由于王莽口碑极佳,汉成帝也很关注王莽。王莽30岁时被封为新都侯、光禄大夫,成为皇帝近臣侍中。此时王莽伯叔父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王莽身居高位,却礼贤下士,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与平民,赢得朝野一致赞颂。

  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未来接班人是王太后王政君之外甥淳于长,此人擅长阿谀奉承,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出过力,官居卫尉,掌管皇宫禁卫。但王莽广有人脉,他搜集到淳于长在当大司马前已暗中向多人封官许愿,淳于长还暗中与许皇后之姐私通,他向王根汇报后,王根大怒。汉成帝罢免淳于长,淳于长死于狱中。

  绥和元年,王根病重,举荐王莽接任大司马。38岁的王莽任职后谦逊有加,招聘贤良,求贤若渴。汉哀帝继位后,其亲祖母傅太后家族得势,王莽被罢免后隐居,许多官吏与平民都为王莽被罢而鸣不平。王莽次子王获杀死家奴,他竟逼王获自杀,颇获众人好评。元寿二年,汉哀帝猝死,未有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在群臣一致拥戴下,王莽再度出任大司马。王莽拥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

  王莽大权在握后,推行平民恩惠政策,逢水灾、旱灾,他带头捐款,对灾区减税,以救灾民,以此获得更大声誉。王莽为了制造“太平盛世”的景象,用重金引诱匈奴等外族派遣特使赴朝道贺,王莽成为各族首领崇敬的贤良圣人。

  初始元年,王莽逼迫姑母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幼帝孺子婴禅让,王莽改国号“新”,为新朝始祖,时年54岁。

  王莽建立新朝后,采取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将天下田改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频繁改革币制、官制,山川河流收归国有,此举触动各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受到对抗后,王莽不得已加重对民众的搜刮。“王莽改制”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动荡,王莽又穷兵黩武攻打青海,并挑起对匈奴、高丽、西域的战争,以此转移朝臣与民众的不满情绪。

  王莽实行“五均六管”之制,目的是“均众庶,抑兼并”,但他过分干预市场经济与税收,市场物价皆由朝廷掌控,引发朝野上下一致不满。王莽将刘氏宗族诸侯王两人废黜,大封其亲信。人事变动过大,经济波动,民不聊生,引发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王莽改制,随心所欲,屡次改变币种,既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又使国库耗费殆尽,难以拨款赈灾。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绿林、赤眉两大农民起义爆发。王莽个人性格过于理想化,想恢复上古时代的理想生活,却导致众叛亲离,被誉为“千古圣人”的王莽被杀后割了舌头,这巧舌如簧的舌头欺骗了无数人。不到15年的新朝灭亡了,为汉光武帝刘秀替而代之。

  著名学者钱穆评曰:“王莽之败,禅贤之说,逐渐淡化,演变成了一国之君。他们以保护皇室的安危为己任,对普通百姓的生命,却是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