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赴京见证新中国诞生

2025-09-28    作者:徐 鸣

  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不仅戏唱得好,而且做人清清白白,极其正派,要求进步。因此上海解放后不久,便担任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团成员,接着又响应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号召,参加“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担任表演系中队长。

  接通知赴京参会

  研究班主旨是通过组织学习,来帮助艺人们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完成从旧社会的“艺人”向新中国的“艺术家”身份过渡,学习时间为1949年7月22日至9月5日,地点设在常德路964号中西女子中学。

  那时候正是戏剧剧团歇夏期间,于是袁雪芬积极动员身边的剧团业务人员去参加学习。当她刚结束为期47天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生活,还来不及总结个人学习收获,就接到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而复的当面通知,让袁雪芬与京剧界的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特邀代表,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面对突如其来的使命,袁雪芬手足无措,不假思索地说道:“我有何德何能与艺术大师们一起去参加这么庄严神圣的会议,让我好好演戏即可,请另找一位比我更合适的人吧。”袁雪芬的答复令周而复感到意外,他没有想到袁雪芬竟然会这样回答。为此时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于伶开导袁雪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是中央决定的,不是随便可以换人的。你与三位艺术大师去参加会议,讨论治国的共同纲领,非常光荣。你戏中常常提到上京赶考,你连京城都没有去过吧?这次你上京去考一个状元回来不好吗?”袁雪芬就这样被于伶说服。临走前,于伶笑着说道:“送孩子上京考状元去啰。”

  从上海至北平,要过长江、黄河。火车到南京下关,人下车与火车分别摆渡过江。这些都令从未出过远门的袁雪芬感到新鲜。不过在火车上与工人代表范小凤、学生运动代表张本等交谈的同时,袁雪芬也担心自己将如何参加如此庄严的会议。历经29小时车程终于抵达北平,下榻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与袁雪芬同住的是军医李兰丁,年龄与袁雪芬相仿,衣着朴素。第二天一早,服务员只给袁雪芬送来一杯牛奶、两个鸡蛋,转身要走,袁雪芬忍不住问道:“还有一位的牛奶、鸡蛋呢?”服务员回答道:“这是周恩来同志特意关照给您的,听说您在旧社会生过肺病,所以给予特别照顾。”袁雪芬听到这句话,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从前的剧团老板从来不顾演员死活,搭档马樟花因此致病而死。袁雪芬也由于愤愤不平而咯血不止。老板以及所谓的保护人舅舅,仅让袁雪芬吃点八卦丹,仍逼着她拖着病体上台演出。真是两种社会两重天啊。况且袁雪芬记得从未见过周恩来,他是日理万机的大领导,怎么能得知一个演戏的曾得过肺病呢?

  受中央领导接见

  其实,周恩来见过袁雪芬。那是在1946年,周恩来以国共和谈中共代表团团长的身份来到上海,听闻袁雪芬因为主演《祥林嫂》而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迫害,于是决定亲自前去雪声剧团观看演出,了解真实情况。9月15日晚,车子停在北京西路,周恩来下车,徒步穿过狭窄的小弄堂,绕过日军留下的铁丝网,来到位于黄河路上的明星大戏院(后改为交运会场),悄悄地坐在后排,不动声色看完演出。袁雪芬精湛的演艺以及观众的热忱,给周恩来留下深刻印象。

  袁雪芬住进六国饭店不久,便接到通知,说是周恩来要接见特邀代表。先是满头银发的长者林伯渠走出来,和蔼可亲地与大家一一握手。紧接着是周恩来,他身穿深蓝色中山装,气度非凡,像故友重逢那样与每位代表热情握手。他有着惊人记忆力,谈笑风生中竟能讲出几十年前在重庆、南京、武汉等地的一些人和事。当握住袁雪芬的手时,就像见到熟人一样:“我早就认识你了。1946年在上海看过你演出《凄凉辽宫月》。”袁雪芬这才猛然想起,当年报上曾经有消息说是中共代表观看越剧,但谁也不晓得究竟是谁来观看,也不知道观看的是哪家剧团的演出。现在听完周恩来的问候,袁雪芬这才恍然大悟。

  同每个特邀代表握手后,周恩来亲切地对大家说道:“非常欢迎大家到北平来参加会议,中国人民盼了多少年,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希望你们来,一同讨论《共同纲领》,商量国家大事。”袁雪芬感觉得到周恩来讲话的分量,“原来是要大家来讨论商量国家大事的。被旧社会视为戏子的我,竟然也能参加商量国家大事的会议了。我只有用心听、用眼看、用心思考,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中央领导接见完毕,邓颖超邀请袁雪芬去中南海住所吃饭。一间不大的屋子一隔为二,分为餐厅和卧室,房内陈设极为质朴。一起吃饭的还有孙维世。饭后,袁雪芬在邓颖超的带领下去怀仁堂观看程砚秋等演出的京剧专场。刚坐下就看到毛泽东过来了,邓颖超将袁雪芬介绍给他。毛泽东用宽厚的大手握着袁雪芬的手说:“欢迎,欢迎,第一届文代会你没有来,这次政协会议欢迎你参加。”袁雪芬激动地讲不出一句话,只是不断点头。

  在周恩来家做客

  在京期间,周恩来与邓颖超多次接袁雪芬到家里吃饭交谈。有一次共餐交谈时,周恩来突然提出要给袁雪芬听张唱片。随着越剧的委婉唱腔响起,袁雪芬听出是自己在《凄凉辽宫月》中的唱段。那是1948年,于伶撤离上海前,曾向袁雪芬要过这张唱片。该唱片市面上很少见,袁雪芬轻易不送人。但既然是于伶提出来,袁雪芬便爽快答应。没料到1年之后,该唱片竟然在周恩来手里。原来周恩来一直在关注袁雪芬。那时于伶先将唱片带到日本,再从日本辗转到香港,最后兜了很大圈子才到周恩来手上。听完唱片来历,袁雪芬感激道:“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厚爱,以后我一定争取录更好的唱片送给您。”周恩来高兴地回答:“好啊,那我就等着这一天喽。”

  周恩来还就为什么越剧全是女演员,以及越剧与绍兴大班的关系等问题,与袁雪芬探讨与交流。袁雪芬逐一作了解释:“越剧与不少戏曲剧种一样,都是从说唱形式演化而来的。越剧早期是由农民自娱自乐的唱书班唱(落地唱书调)开始的,后来在稻田或香火堂前搭上门板串戏,演唱的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小戏,后用弹词本和民间传说来表演。男小歌班与绍兴大班的共同点,都是一桌两椅传统的表演(小歌班是向绍兴大班学习的)。不同的是,男小歌班历史短,它的唱腔‘落地唱书调’‘吟哦’和‘正调’都是无伴奏的接腔、帮腔唱法。几百年历史的绍兴大班,唱腔高亢激越,属于梆子系统,演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所以称为大班。”袁雪芬哼了两句来区别大班和小歌班。周恩来则即兴唱了两句绍兴大班唱腔,邓颖超与袁雪芬听了都哈哈大笑。周恩来又问道:“男班怎么变成了女班的呢?”袁雪芬回答:“据说男班艺人从嵊县、杭嘉湖到上海后,由于演出粗糙简陋,很难立足上海。即使最后一次到上海有所改进,也难与其他剧种相比。看到全部女孩演的小京班髦儿戏受欢迎,得到启发的男班艺人纷纷回嵊县招收女孩学小歌班。再说嵊县农村破产,养女无望,故女孩子大多是被溺死或做童养媳,一旦可以学戏赚钱,胜过做童养媳,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便出现了‘女小歌班’。”周恩来听得很认真,说:“我知道你们都是来自浙江农村的苦孩子,听说你们在上海是在要保证剧场卖座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演出,真是不易呀。”

  饭后,邓颖超说:“雪芬同志,我们陪恩来同志散散步吧,他已好几天得不到休息了。”于是袁雪芬就跟随他俩在园中散步。周恩来回过头来对袁雪芬讲:“年轻人,给我写写信吧。你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问题、困难都可以写,我们交个朋友嘛。”袁雪芬连声说“好”,只是担心字写不好,就讲会请人代她写信。周恩来善解人意,立刻对袁雪芬说:“我知道你们都是从小学戏的苦孩子,没能好好读书。不过我并不看你字写得好不好,我要看的是你的真实情感。”

  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文艺戏曲界共有4位名家受邀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和袁雪芬。其中只有袁雪芬属于越剧演员。

  在政协会议期间,袁雪芬认真用心听别人发言,从毛泽东的报告、周恩来的《共同纲领》起草报告,到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起义将领、各民主党派、工商界和各阶层代表的发言中,汲取了大量的道理和见识。此外,袁雪芬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上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亲眼看见中央领导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庄严的时刻令袁雪芬心中洋溢着喜悦和兴奋:“在旧世界的废墟上,一个新的人民共和国就要诞生了,我有幸成为这一神圣时刻的目击者和参与者,这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1949年10月1日,袁雪芬作为全国地方戏曲界唯一的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见证新中国诞生。当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当天安门广场人群的欢呼声沸腾的时候,袁雪芬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