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观烈:执教哪门课都是名师
2025-09-18
作者:黄文忠
陈观烈(1920—2000),广东潮阳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学系,194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留学,师从熊彼得、汉森、列昂惕夫、哈勃勒等名家,1947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48年,他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讲授货币理论、经济循环、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工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西方国家货币与金融研究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是全国唯一没有专著的博导,学问都在备课笔记中,都在授课中。上世纪50年代,他在校内第一个开出工业经济学课程;70年代,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世界经济系。
历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院长以及诸多社会职务的陈先生,在教学上的许多故事也广为流传。
《货币银行学》是陈观烈开创的新课程,自己编写讲义,见解独到超前,还首创了“金融霸权”概念。他的书房挂有王遽常墨宝“淡泊明志”,实为心迹写照,被学生誉为“薪火相传,济世师亦百代师”。所教学生多才俊,包括吴敬琏这样的学生。
陈观烈几乎把全部精力倾注在研究和备课上。每一堂课都重写讲稿,通过比较选择例子,教学效果特佳。陈先生讲课不看稿。无论讲哪门课,都被公认为讲得最好。笔者作为学生曾向他讨教授课秘诀。他回答说,把要讲授的内容统统写下来,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计算公式及答案数据。然后反复看,熟记于心,到课堂上就会显得充满自信,挥洒自如,不用看讲稿,学生都会听得入神,往往抱怨下课铃声打得太早。显然,陈先生授课的秘密藏在备课中。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次研究生论文答辩中,一个学生答辩完后,陈先生当即指出:“这篇文章似曾相识。”那位答辩学生顿时脸色都变了!原来,这篇文章是刊登在美国一家不出名的刊物上。陈先生“似曾相识”的揭示,在学生中产生轰动效应:国外一本普通刊物上的文章,也被陈先生关注到了,谁还敢懈怠!从此谁也不敢偷懒找“捷径”,这里没有“小路”可抄!紧接着他在经济学院首推末位淘汰制。陈先生担任经济学院院长时,发现学生中有偷懒行为,便向学校提出推行末位淘汰制,让学生意识到读书也有危机感,学习气氛很快得到扭转。足够的压力换取了读书的动力,陈先生似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一次,他应武汉大学邀请,为研究生主持论文答辩。陈先生对答辩论文的口头评论要求严格,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明确指出不足之处,不留情面;但是书写评语多见溢美之词,不惜笔墨,很是大气。答辩者因此如获至宝,称赞“这样的评语就是经典”,出版论文时纷纷把评语作为附录,助推升值,更显陈先生品格高尚。
70年代初,陈先生下到工厂接受“再教育”。在工厂里,他给工人讲美国的股票、市场等经济常识,工人师傅们很欢迎、很爱听。可以想见,多年后当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这批工人在应用这些先期学到的知识时,会多么感谢这位先行者。
改革开放年代,陈先生拥有多个桂冠,到府上谈工作求学问的人自然不少。陈先生除了热情接待来客,还要抓紧时间精心治学。两难之下,在大门上贴了一副秀丽小楷行书对联:“长话短说,要事简办;少说闲话,多读好书。”“长—短,要—简,少—闲,多—好”,四组对比充满辩证法,是对访客的提示,足见经济学家是讲究效率的,为的是做好学问,把每一堂课讲得精益求精。这副“谢客对联”让不少拜访者怯步,陈先生因此赢得了更多的备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