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与“蔡侯纸”

2025-09-16    作者:吴兴人

  公元121年3月28日,东汉洛阳城内,春意盎然,桃花朵朵。在一处静谧的府邸里,一位58岁的老人正在沐浴更衣。洗漱完毕,老人穿戴整齐,然后,从案几上取过一小瓶药酒,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不久后,这位老人安详地合上了双眼,再也没有醒来。此人就是蔡伦,是那个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

  公元63年,蔡伦出生在湖南桂阳一个铁匠世家。蔡伦的父辈们世代从事冶铁铸造,手艺精湛,在当地颇有声望。蔡伦小时候在乡学读过几年书,博学多才。汉明帝末年,13岁的蔡伦经人介绍,来到洛阳宫中做了太监。刚入宫的蔡伦地位卑微,只能做点脏活累活,但后来由于他的聪明好学,喜爱读书,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谈到读书,自古以来,书多编写在竹简和缣帛之上。缣贵而简重,皆不便于人。一部《史记》,要用好几车竹简才能装下;“学富五车”,说明学问多的人,至少要读过载满五车的竹简。除竹简之外,丝帛也成为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丝帛虽然轻便,但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用不起。面对这样的状况,蔡伦灵光一闪:能不能制造一种更经济、更便捷的书写材料,让更多的人都方便使用。

  潜心研究纸张制作的蔡伦,早有去造字先师仓颉故乡白水拜谒的念头。恰好一位名叫张纸的同僚,欲回乡省亲。于是,两人来到了白水县的槐沟河。有天午后,蔡伦闲暇无事,随意来到村边散心赏景。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看到村童用木棍把水池里的腐烂物挑到石头上,一会儿晒干了。孩子们把晒干的薄片儿从石头上揭下来,拿着玩耍。他向孩子们要了一片,急忙回到家里,用笔在上面试着写字。“天哪,这太好用了!”蔡伦兴奋地喊着。因为,他在这薄片儿上面写字的感觉非常好。这不正是他朝思暮想所要得到的写字材料吗?于是,他急不可耐地向村里人打听,这个池子里的腐烂物是什么东西。乡民告诉他,水池里原来有个泉眼,人们用来打水饮牲口、洗衣服。后来,泉眼不流水了,村民们也就不用它了。有些人就把旧渔网、烂鞋、烂绳头、破席片、破渔网这些破烂丢弃在里面,时间一长,它们就腐烂了。

  蔡伦受到启发,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挑起来,贴在木板上,等它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想,在张纸的家乡发现的这些薄片儿,到底该叫它什么名字呢?想来想去,既然是在张纸的家乡发现的,为了表示感激,干脆就叫它“纸”吧。每一片纸,就叫一“张”,从此,纸张的名称就诞生了。

  公元105年,蔡伦将这种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连同记录的造纸原料、过程、方法,写成奏章,上奏汉和帝刘肇。汉和帝非常高兴,重奖了蔡伦,又命他马上建立作坊,大量造纸,并诏令天下,凡书写,都使用蔡伦造出来的这种纸张,代替简帛来记载文字。后人称之为“蔡侯纸”。这就是后汉书记载的蔡纶造纸故事。“蔡侯纸”因其质地好、成本低,很快被推广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蔡侯纸”完全取代了简、帛的地位,成为中国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有观点认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西汉是麻纸萌芽阶段,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简帛。

  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过四个幼帝,投靠过两个皇后,在此过程中,他的地位不断攀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但身处深宫,也因此卷入了致命的灾难。蔡伦曾帮助窦太后陷害宋贵人。没想到宋贵人的孙子刘祜后来被立为皇帝,是为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亲政伊始,就为当年自己祖母和父亲的冤案进行清算。主谋窦太后早已不在人世,只能把账算在了蔡伦的头上。蔡伦因为当初参与迫害刘祜祖母宋贵人致死,汉安帝于是宣旨:“查长乐太仆任小黄门初,受窦后旨意,诬陷朕祖母宋贵人,致使其姐妹双双自尽身亡,不惩不足以慰藉亡灵。”蔡伦自知在劫难逃,不愿在生前受辱。于是喝下毒药自杀而死。唯一庆幸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贡献巨大的造纸术,这也算他不枉此生。蔡伦也因此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