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大阅兵
2025-09-08
纵观古代世界历史,凡大国,如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都有过阅兵活动,而我们中国历史上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见于《淮南子·原道训》,由此可上溯到4000多年前,从部落联盟过渡到中华第一个朝代“夏”建立前夕的“涂山之会”。当时处于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大禹亲率大军在涂山(今淮河东岸的安徽蚌埠地区)举行盛大会盟,大禹的将士部众先是手持羽毛装饰的兵器,奏响乐曲载歌载舞进行了祭天仪式,然后又隆重欢迎来自南方各部落首领。这些首领们见到这等威武的军阵和友好的接待,都心悦诚服地献上贵重的礼物。如此“以舞会友”实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目标,为此后大一统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后是周武王伐纣前的“孟津会盟”。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为了展示自身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可检验各诸侯邦国对己的忠诚度,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又称“孟津观兵”活动。首先率大军在毕原(今陕西西安北)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然后向商的都城朝歌进发,当行军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地区)时,已有八百多个诸侯国的军队在此会集。武王在此亲自向士兵宣誓,誓言要消灭商朝的暴政,恢复天下的安宁。因而又史称“孟津之誓”。然而他发现尚有几个大诸侯国没有前来,感觉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下令收兵回师。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努力,获得了所有诸侯国的响应,终于发动了灭纣之战,建立了周朝。这次的会盟虽未直接诉诸军事,但为伐纣做了完善的前期准备,意义重大。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为后来的春秋争霸埋下了伏笔,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霸主地位,也普遍以阅兵方式举行会盟。如齐桓公为挫败楚国侵略野心,于公元前656年举行了“召陵之盟”。在这场阅兵中,齐桓公让楚国使者坐在战车上观看齐国率领的各诸侯国的威武军阵,最终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除了会盟之外,各种军事演习或考核也多以阅兵方式举行,别称也多有观兵、秋射、校阅、阅武、大阅等。西汉时由于匈奴的威胁,阅兵更为频繁,每年秋季考阅一次。明朝的阅兵除了年终一次小阅外,还有三年一次的大阅。阅兵场所也多有固定地方,如南京玄武湖和湖南的岳阳楼前,自三国东吴起就是水上阅兵场。
史上最为壮观的当为明代的“永乐大阅兵”。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怀来卫(今张家口市怀来县)以“狩猎”名义举行军事演武,调集了十万精锐部队,包含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及从西南调来的地方武装“土狼兵” “白杆兵”等。同时演练骑兵包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科目,还展示了最新装备的虎威炮、火龙车、火箭炮等武器。史载“军容齐整” “步调如一”“列国使节俱惊”。明成祖亲自坐中军帐调度并观阅,27国使团受邀观览。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显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强大威慑力。施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