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辛华和他的母亲
2025-09-02
作者:吕 明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奶奶生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大伯伯离开家的那天早晨,连早饭也没吃,只拿了一个山芋就走了……”
我没见过我大伯伯,自小是从家中墙上的一张照片上认识他的。照片上是一位眉目修长的英俊青年,照片下端空白处,有我父亲用楷书为他敬爱的兄长工工整整写下的一行小字:烈士辛华,1913年出生,1941年牺牲于皖东北抗日前线。
我的大伯伯原名叫吕继元,“辛华”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用名。岁月漫漫,现已无处考证他选这个名字时的心境。从字面意思上看,“辛”有劳苦、艰难、悲伤之意,而“华”自然代表我们可爱的祖国。想来他以此二字为名,跟他对当时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深感悲伤有关,也是他悲我中华,弃文就武,投身革命的写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伯伯从一架矿石收音机里收听到来自抗日前线的消息,毅然辞去沭阳县塔桥小学校长的工作,告别父母、妻子、姐妹和弟弟,与几位同乡青年一起奔赴延安。
那个秋日的清晨,苏北大地寒意已浓,大伯伯他们在村外悄悄集合时,他突然想起了什么,让同伴们等他一下,然后飞奔回家。在家门口,他停住脚步,倚门看着母亲的身影在炊烟中忙碌。慈祥的母亲并不知道她的长子今天将离家远行,如果她知道,一定会起得更早一点。
“妈,我走了,我要去抗日!”儿子含泪向母亲告别。母亲脸上没有出现惊讶和迟疑,因为她的生命早已和革命联系在一起。1931年9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兼政委的大女婿李超时被国民党杀害,与丈夫同时被捕的大女儿在国民党监狱生下了外孙,出狱时,小孩都快4岁了,大女儿吕继英继续投身革命,外孙便交由她抚养。依靠父亲在当地教书的名声和影响,她把家作为掩护南来北往的革命同志的交通点,其中还有许多共产党的重要干部。
“吃了早饭再走吧。”母亲说了这句最平常、此时却包含着深深母爱的话。“不吃啦,人家还在等我呢。”母亲揭开锅盖,从热气腾腾的锅中取出一个山芋递到儿子的手上,“拿个山芋。”儿子握着这个滚热的山芋顶着寒风奔向村外。谁知这竟是母子俩在人世间相见的最后一面。
4年后,我的大伯伯躺在一副棺木中,由化装成老百姓的战友们穿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把他的遗体护送回家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大伯伯当过小学校长,一定读过这句古诗,如果按照他的本意,决不会让战友们承受如此辛苦和危险,也不会这样让父母、妻子……伤心悲痛。可是,他已身不由己了。
将一位烈士的遗体从牺牲的战场上冒着危险运回他的家乡,这在战争年代是一种很高的、不多见的礼遇,体现了战友们对这位英勇杀敌的指挥员的敬重和爱戴。也许他们认为,唯有这种方式才能表达他们对这位智勇双全的战友的深厚感情和不尽哀思。
据他的一位战友、后来在中央党校工作的同志回忆,大伯伯和几位同乡青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后,他先是到了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奔赴皖东北抗日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泗(县)五(河)灵(壁)凤(阳)县,位于津浦路以东,洪泽湖以西,泗县、灵璧以南,淮河以北,方圆200华里,人口约50万。这里水网交错,河流纵横,史称“泽国”。1939年夏,在我党领导下,建立了泗五灵凤办事处。次年初,改为泗五灵凤县。大伯伯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敌伪向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起“扫荡”。正月十二,伪军勾结土匪约300人,向泗五灵凤县根据地展开进攻。大伯伯奉命率领一支队伍在五河县背对一片茫茫湖水与日伪军作战。事先的作战方案是大部队派船从湖面上接应,但敌情突变,接应的船始终没有出现。大伯伯率领战友与日伪军展开血战,几次打退敌人进攻,后因子弹紧缺,组织突围,但地形十分不利,东边湖面宽阔,南边湖里长满杂草,且湖水冰凉刺骨,西边和北边已被敌人占领,并正从几个方向拉网似的紧逼上来。打到弹尽粮绝时,大伯伯指示大家跳下湖汊,泅水南渡,自己回身抗击敌人。为避免落入敌手,他用手枪中仅有的一粒子弹自尽,宁死不当俘虏,壮烈牺牲。
家乡为大伯伯举行了葬礼,父老乡亲和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去悼念这位抗日英雄。当母亲的,对长子的牺牲,心痛得撕裂一般。
1984年,奶奶与世长辞,享年98岁。如果人死后能在另一个世界见到已经故去的亲人,我想她老人家最想见到的,一定是她那年仅28岁就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儿子。
儿子抗日救国,母亲一生从不言遗憾。可是,那天早晨,儿子连顿饭也没吃就走了,永远地走了,却让做母亲的心痛了一辈子……
我的祖母为什么会为儿子没能好好坐在桌前吃一顿早饭,而只是拿了一个热山芋就跑了遗憾了几十年?这除了她不知道那个寒冷的清晨将成为她和心爱长子的永别,更是因为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对孩子的爱只能体现在一日三餐和洗衣补衣的照顾中,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母亲最后的责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我写下此文,悼念我未曾谋面的大伯伯和我十分爱戴的奶奶,也献给所有当年为抗击日寇而牺牲的英烈和送儿送女上前线的母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