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
2025-09-02
作者:刘晓丹
1938年11月,诗人光未然率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奔赴晋西抗日根据地。他们乘坐的木船,在惊涛骇浪中起起伏伏,船夫们赤裸脊背搏击激流,古铜色的筋肉随着铿锵的号子声高高隆起。当木船行至壶口附近,只见黄河之水自天际奔涌而下,犹如千军万马踏碎冰凌——这一刻,自然的伟力与民族的怒吼,在诗人心中轰然碰撞,孕育着不朽诗篇的种子悄然萌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儿女当如这奔涌的激流,不畏艰险,涤荡一切入侵之敌,直至迎来民族解放的曙光……
1939年1月,演剧三队抵达革命圣地延安。不久,光未然在行军途中不幸坠马,左臂骨折。在延安的窑洞里,臂缠绷带的光未然,以惊人的毅力,在病榻上口述,由队员胡志涛笔录,历经五天,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长诗《黄河吟》(后成为《黄河大合唱》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的咆哮、船夫的号子、流亡者的悲鸣,在他胸中奔涌,最终化作滚烫的诗行。
1939年农历除夕,在延安举行的联欢会上,光未然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作。坐在台下的冼星海深受震撼,演出结束后,他找到光未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有把握把它谱成一部大合唱!”
冼星海接过诗稿,眼中燃起激情的火焰。1939年3月下旬,他把自己关在鲁迅艺术学院的一间小土窑里,以土炕为案,油灯作伴,开始了艰苦的创作。他连续奋战六天,废寝忘食。光未然托人送来两斤白糖,成为他补充体力的“奢侈品”。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定,他疲惫不堪,身旁散落着写满音符的稿纸。这部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总谱,在延安诞生了。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黄河大合唱》由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师生联合首演,邬析零指挥,田冲男声独唱,蒋旨暇女声独唱,光未然担任朗诵。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璀璨的灯光,条件极其简陋。当“朋友!你到过黄河吗?”的朗诵声起,紧接着“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如惊雷般炸响,《黄河大合唱》以其恢宏的气势、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了全场。在场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报以热烈掌声。数月后,周恩来同志在重庆得到大合唱的乐谱,欣然在扉页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的怒吼迅速席卷神州。在重庆,郭沫若主持万人合唱,声浪潮涌般汇入滚滚长江;在昆明,西南联大学生高唱着“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奔赴战场;在敌后根据地,没有乐器的战士用钢枪击打节拍,用刺刀挑起乐谱传唱。一位战地记者曾深情记录:“当《黄河》的旋律响起,士兵眼中绝望的泪水骤然化作了燃烧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