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丽瑛:南京路上永不凋谢的玫瑰
2025-08-28
作者:王正玲
1939年12月12日,上海南京东路120号慈安里大楼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枪击案,遭受枪击的是中共党员、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茅丽瑛。
茅丽瑛6岁丧父后,随母亲从杭州来到上海,投靠在启秀女校(今向明初级中学)任教务长的亲戚陈招悦。茅丽瑛8岁时入学该校,直至高中毕业。她对同窗好友蒋学杰说:国家内忧外患,我将学习法律,为乱世寻一剂“治世良方”。她如愿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法律专业,遗憾的是只读了一年就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中共地下党发起成立“江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已入职江海关的茅丽瑛担任慰劳组负责人,带领慰劳组冒着酷暑,到红十字医院、太和医院、小沙渡培成女校等慰问伤兵和难民。
三个月后,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沦为“孤岛”,“战时服务团”结束公开活动,随即成立了去华南宣传抗日的“江海关同人救亡长征团”。茅丽瑛母亲不赞同她辞职离开上海。11月26日,江海关举行大会,欢送第二天就要出发的“长征团”。茅丽瑛被慷慨激昂的言辞所打动,当晚再次请求母亲理解。这一次,母亲没有阻拦。11月27日,码头上人声鼎沸,茅丽瑛拿着行李匆匆赶来,同事们很诧异。“我爱我的母亲,我也爱我的祖国!危难中的祖国,更需要我们年青人的热血去挽救呢!我母亲老了,她只有我一个女儿,我们平时是相依为命的,但现在不同了,我要为祖国尽最大的力!”说着,泪水从她眼眶流出。去码头欢送的同事朱人秀将这番话记录下来,发表在她牺牲后的悼念文章里而流传至今。
“长征团”到达广州不久,茅丽瑛正准备跟随部分团员去往延安,却收到母亲病重的电报。此时,正在广州任《救亡日报》总编的夏衍,鼓励她回上海后寻找共产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将地下党员、剧作家于伶介绍给她。
1938年初,回到上海不久的茅丽瑛与江苏省委职委取得了联系。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她与董琼南、蒋学杰等一起筹备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以下简称“职妇”)。5月,“职妇”宣告成立,茅丽瑛当选主席。
“职妇” 成立后创办了《职妇》杂志,创刊号扉页上载有茅丽瑛的手迹:“我们要有热的血,冷的头脑,积极的精神,战斗的意志。我们要随时地反省,不断地努力克服弱点,那么在未来的新中国里,才配得上称做新的女性。”
“职妇”会所位于南京东路120号慈安里大楼3楼,经过宣传发动,五百余名来自银行、邮电、医院、学校等行业的职业女性先后成为“职妇”会员。茅丽瑛巧妙地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将抗日救亡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结合起来,相继开办了国语班、英语会话班、会计班、文秘班等。“职妇”还组建了 “职妇剧团”,茅丽瑛通过于伶邀请到顾也鲁等文艺界名人开讲座、辅导排练,并与其他剧团联合演出《阿 Q 正传》等。这些话剧为凝聚人心、激发人们抗日爱国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1939年,新四军面临严重的物资匮乏。“职妇”党支部根据江苏省委指示,决定在全市发动慈善“义卖”活动,为新四军募集寒衣,同时也为难民募集救济金。7月间,“孤岛”内到处张贴着醒目的“义卖”海报,“职妇”会员走街串巷向社会广泛募集物品。上海广大市民热烈响应,掀起了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潮。这时,茅丽瑛收到了附有子弹的恐吓信。她淡定地说:“除了工作,我生命中没有可留恋的东西!”
7月14日,市民从报纸、电台闻知义卖消息后,从四面八方涌入“职妇”会所。茅丽瑛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希望沪上的公司、商店能本着爱人即爱己、救难即救国之心,踊跃参与、举办义卖。”话音刚落,两个男子冲了进来,粗暴地撕下标语,将物品摔在地上,然后逃离现场;几个会员紧追其后,抓获了这两个暴徒,并扭送至工部局巡捕房。不一会儿,茅丽瑛到庭义正词严地陈述了两个暴徒的肆虐行径,暴徒只得招供是奉“76号”特工总部之命前来捣乱。
12月12日晚,茅丽瑛在“职妇”开会讨论音乐义卖会筹备工作。会议结束后下至楼梯转角,被潜伏在楼道里的两个特务连开三枪,她倒在了血泊中。第二天,上海《申报》等媒体都刊登了茅丽瑛遭枪击的事件。
茅丽瑛伤势严重,她在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说:“别为我悲伤,我死而无憾,你们要继续努力!”12月15日,29岁的茅丽瑛永远闭上了眼睛。
1949年12月12日,上海隆重举行茅丽瑛烈士牺牲10周年纪念大会,陈毅市长亲笔题写挽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最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1950年,暗杀茅丽瑛烈士的两个凶手被执行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