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乘风凉

2025-08-21    作者:沈顺南

  孩提年代,家家户户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较罕见,乘风凉便成了市民特有的消暑方式。

  每天傍晚四五点钟,伯伯婶婶们便端出脸盆、水桶,将水泼洒在门前屋后的弹硌路、水门汀或柏油路上,把路面浇个透湿,来降低阳光暴晒一天后的地表温度。一些年轻小伙子穿着短裤,在家门口放上洗澡的大木盆,或拿着脸盆在给水站附近冲凉。不少小伙伴还在面盆里放满了水,玩闷水游戏,组织者的一声令下,闷水的人齐刷刷将头埋进了水盆,弄堂里看热闹的人都围拢过来,“1、2、3……”,有的人还在一旁大声地数数字读秒。

  大约五六点钟,太阳落山后,左邻右舍搬出小桌、凳椅,端出饭菜,一家人或坐或站,开始在露天吃夜饭。大多数人家是粗茶淡饭。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会开瓶啤酒,弄几碟油氽果肉、豆瓣、熏鱼或一两个热炒……于是有嘴馋的小孩凑到邻居家的小饭桌前观望,邻居家大人知道小孩的“来意”,会夹一块小排骨或熏鱼什么的给小孩。马路边、弄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远远望去像一个露天大食堂。

  约七点过后,天色慢慢变暗。撤走晚饭的碗筷后,真正意义上的乘风凉便开始了。居民们搬出竹榻、躺椅,以及铺板长凳,在家门前搭起简易床铺。个别气量小的居民常会为乘风凉的地盘斤斤计较,不得不由里弄干部出面调解。乘凉时,人们摇着蒲扇,有的躺着闭目养神,有的做着针线活,有的围坐着吹牛聊天,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

  乘风凉最闹猛的地方要数公用路灯下。借着昏暗的灯光,有人在看书看报,也有四人一起玩“争上游”“抢四十分”“大怪路子”等,小孩玩飞行棋,老人走象棋,年轻人喜欢下军棋“四国大战”……十点钟后,夜色渐浓,乘风凉的人们开始三三两两散去。年岁大、第二天要上班的以及女孩子,往往先行进屋睡了。年壮的、贪凉快的就在家门口的简易床铺上露宿了。更有怕热的,干脆拿张草席,寻个清爽风凉点的地方,天当被、地当床,一觉睡到大天亮。

  夏天最可恶的是蚊子臭虫,趁着人们乘风凉时悄悄出动,常常令被咬者奇痒难忍,忙不迭地搽万金油、喷花露水。那时,里委要组织几次统一的夏季灭蚊灭臭虫活动。晚饭后,每家每户将家中的各类食品、碗筷锅盆等搬到户外,里弄干部和居民小组长向每户居民家发一些浇过“敌敌畏”灭虫药水的草纸,家里大人将其点燃后放在铁制的畚箕里,然后关上门窗烟熏蚊子和臭虫。方法虽原始,但效果却不差。

  时过境迁,如今气温再高,街头巷尾也鲜见有人乘风凉。当年乘风凉的壮观场面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