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大刀曲

2025-08-14    作者:刘明礼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步步紧逼。时年23岁的年轻作曲家麦新(1914—1947),目睹二十九军大刀队在血雨腥风中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那些刃口崩卷的大刀,沾满敌人的鲜血,在暗淡日光下依旧闪动着不屈的光芒。这道道寒光直射他的灵魂。1937年9月,他伏案疾书,《大刀进行曲》如黄河奔流般一气呵成:“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石破天惊的呐喊,如闪电划破沉沉夜空,化作中国人民最坚硬的灵魂之脊。

  这首气壮山河的歌曲甫一面世,便如狂风野火般席卷华夏大地。它并非诞生于精致舞台,而是从前方硝烟弥漫的战场、从后方群情澎湃的民众集会中喷薄而出。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期间,敢死队员们在出击前,低沉而坚定地齐唱《大刀进行曲》。没有乐器伴奏,只有刺刀与水壶的碰撞声如鼓点相和,歌声在夜色中汇聚成一股向死而生的洪流,撞向敌阵。

  《大刀进行曲》穿透战火,声震万里,成为中国军民团结的纽带。1939年,冼星海抵达延安后,亲自指挥合唱团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声回荡在黄土高原;在重庆,郭沫若主持的万人歌咏会上,《大刀进行曲》高亢激昂的歌声与长江涛声交相激荡。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访华期间的著作中,曾记录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一种原始的力量在中国士兵和民众胸中奔涌,通过《大刀进行曲》化为冲天的怒吼。歌声所至,怯懦者挺起脊梁,绝望者眼中燃起火焰。”这旋律,是灵魂的炼钢炉,熔化了恐惧,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意志长城。

  《大刀进行曲》的精魂,凝聚在“砍”字那一道凌厉的弧线上。这寒光闪闪的意象,远不止是血肉拼杀的写实。它象征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关头最悲壮的抉择:以血肉之躯,直面强敌的炮火!这一个“砍”字中,灌注着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千古孤忠,回荡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天地正气,更延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担当。一首战歌,就这样将个人命运汇入民族存续的宏大史诗之中。

  ……八十载光阴如黄河奔流,抗战的烽烟已飘入历史的天空。而《大刀进行曲》那直白锋利的歌词与铿锵节奏,却并未随时光褪色,反而在时代挑战中愈显其精神的锋芒。

  那抗战烽火中卷刃的大刀,早已收藏入历史的纪念馆中。但“大刀”之魂魄,却随岁月沉淀,化为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图腾。

  大刀虽入库,精神永留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辰大海征途上,这气壮山河的古老旋律,仍将是我们心中最深沉、最有力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