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的书法

2025-08-05    作者:朱亚夫

  古代有“一字千金”之说,可现在这是小儿科了,有人的书法一字竟值五百多万元。近年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中, 清代书法家伊秉绶44.5×130.5cm的四字斋号“遂性草堂”以2300万元成交, 创斋号作品拍卖最高纪录。另一件伊秉绶四字斋号“昨叶书堂”以2012.5万元成交 ,也就是说,一字值五百多万元。

  伊秉绶的四字斋号“遂性草堂”为什么价值如此之高?这当然是有缘由的。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称“伊汀州”。他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伊秉绶幼秉庭训,师从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后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迁为扬州知府。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著有《留春草堂集》《攻其集》等,有“文章太守”之称。值得一提的是,伊秉绶因病去世时,扬州数万市民泣泪相送,还将伊秉绶与原来祭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禛的“三贤祠”并祀,改称为“四贤祠”。

  伊秉绶一生写过许多斋号,其中不少应亲友所请而写,“遂性草堂”很可能是为自己题写的斋号。遂性,乃顺应本性之意,以此作斋号,亦表其之真性情也。“遂性草堂”下所书题铭“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径行则正”,语出《论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何以生存、出入于世?唯正直也。“遂性草堂”主人以此明志。

  伊秉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生活尚简厌繁,“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晚年致吴贤湘书有:“弟计惠州三年,扬州两年。于心为谦。”唐仲冕撰伊秉绶《墓志铭》曰:“两任知府,掌河库道及盐运使,皆廉政也。惠、扬之民皆曰‘伊公,贤太守也’。”在个人生活上,伊秉绶把“清吾心”“行则正”当作做人的标尺,将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名其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拒绝声色犬马之娱,厉行勤俭节约之道,深得扬州百姓爱戴。他力持风雅,善待文人,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更成了一段佳话。伊秉绶因从游者众于惠州曾题“友多闻斋”匾。伊氏父子皆为掌管刑律的刑部出身,儒教经义与官场“慎独”,是需要时时恪守的底线。故乡亲朋、京城师友、岭南时贤虽为伊府座上宾,但官场陋习即不曾有染。坊间相传惠州“伊府面”,便为其例。他因好书画,故家中常有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于是伊秉绶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后,觉得味道鲜美,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 ,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众人击掌称妙。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原来盛传世上为日本首创,其实方便面之根还在中华,伊秉绶原是“方便面”之鼻祖。

  伊秉绶书法擅五体,正、草、行、隶、篆皆能,隶书尤为杰出,与邓石如同为“启碑法之门的开山鼻祖”。他的隶书,宗汉魏六朝碑版,尤得益于《衡方》《张迁》《礼器》诸碑。其隶书的独特风格,是将颜鲁公的楷书与隶书相融。横平竖直,中锋用笔,藏头护尾,在方正中见圆转,舍弃隶书最具特色的“蚕头燕尾”与波磔的花哨,线条以篆籀笔意,如巨木构屋,大气磅礴,正气浩然。在庄重凛然之中,却时时有出人意表的变化,可谓寓婀娜于刚健之中。其善用浓墨,富金石气,宽博对称,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汉隶名碑优点,形成了严峻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隶书,在伊秉绶笔下,创造了独步古今、脱胎换骨的全新风格。《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梁启超曾说: “伊秉绶隶书,品在邓石如上,在清一代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