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好黄秧看看爷娘”是上世纪70年代崇明农场奋战“三抢”后的一句口头禅,可见三伏天农时节点的“三抢”大有高于天的意味。
盛夏酷暑,农场的日头像火炉,稻田水晒得像一锅开水,人在水田里劳作就像在蒸笼里,满头大汗常常模糊了眼睛,流到黄昏的汗水已没了咸味……忙完这段被知青戏称为“从鸡叫做到鬼叫”的“三抢”,崇明老农便会唱山歌似的哼起“插好黄秧看看爷娘”这句口头禅,意为大忙过后,该缓一缓了。
虽说放假回沪是去“看看爷娘”,知青却拿不出啥礼物孝敬。后来我发现,离队最近的排衙镇上有卖2元一卷(10只)的崇明雪饼,很适合月工资仅有18元或24元的知青财务水平。于是,回沪前,我去镇上买了几卷雪饼作随手礼。所谓雪饼,就像现在的小桃酥饼,外敷一层雪白的糖粉,吃口香甜,母亲倒蛮喜欢的。
看看爷娘的同时,还得完成农友的委托,去他们家捎带食物。其时,上海物资匮乏,好多食品都得凭票。然而,每家父母都会千方百计备好几样食品打包待取,通常是炒麦粉、炒辣酱、干煎咸带鱼、红乳腐这“老四样”。农友一旦拿到这些食物,小范围分享之后,就会狼吞虎咽一番。
借着看爷娘的机会,我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即看望几家经常投稿的报刊社编辑朋友,绍兴路的《青年一代》杂志,汉口路的《解放日报·市郊版》,嵩山路的两家妇联杂志,北京东路的电台等。和编辑朋友见面,主要是谈农场题材的文章怎么写。事先列好提纲,编辑对哪个有兴趣,回农场就连夜写。假如说,“三抢”是重大农事的体力活,那么,我在“看看爷娘”间隙,又接手另一种抢时间的脑力活了。不过相比“三抢”,这也算得上“歇一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