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识人有术助人成才

2025-07-17    作者:黄文忠

  素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著称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倾力相助培育人才,在学术界有口皆碑。

  “文革”后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时,于光远决定增加一条:需要提供一篇两万字论文,经审核合格才准予参加考试,报考者因此减半,只剩百余人。最终仅录取两人,可以说百里挑一。其中一位就是景德镇党校青年教师曹思源。因妻子嫌弃其“没出息”而遭遇离婚的他,发奋读书,提供了三万字有见解的长文。尽管他政治考试没上线、外语准备也不足,但还是被于光远慧眼相中收入门下,并把这位考生培养成中国著名法学家、宪法学者。因曾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公开倡导竞争性产业私有化,他被人们称为“曹破产”“曹私有”。作为“影响中国新世纪的50位名人”之一,他还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经济学奇才杨小凯的父亲曾经是湖南省委高干,母亲曾任周恩来机要秘书。然而,命运的无常却在一瞬间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1979年,曾有过牢狱之灾的杨小凯报考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硕士生,但因其“历史问题”而遭拒。1980年再次报考,由当时的中组部副部长李锐牵线,在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的帮助下,让以往的“问题”统统都不再成为问题,终于获得参加数量经济学考试的机会,进而被录取为实习研究员,其后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近两年。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让杨小凯加入武大经济管理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引荐下,杨小凯考入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开始了博士研究生的求学之旅,从一名初中生跃升为博士生。

  最终,杨小凯在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全球顶尖经济学家的认可,两度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著名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更赞誉他是“世界上最富有洞察力、最严谨的经济学理论者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人才”。在澳大利亚执教期间,诺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直言:“在我看来,目前全球最重要的经济研究正是在莫纳什大学,而这正是杨小凯的卓越成就。”2004年杨小凯因病离世,年仅56岁。按照规则,在世者才能获诺奖,杨小凯无奈与诺奖擦肩,中国因此少了一项经济学诺贝尔奖。

  我有幸多次聆听于光远讲课和报告。在我的笔记本上,先后留下于老墨宝,“凡成才者无不靠自学  于光远1984/8/15”“社会进步的基础是基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改革创新,再改革再创新。改革万岁,创新万岁!于光远1995/11/7”。

  有一次,本人主编的《过渡型市场经济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编成后请于老作序,很快收到他的回信:“作序需要看书稿。我找一个于我最方便,于你最有用的办法,给你写个书名吧。”随信附有一幅秀丽行书。于老的大名与书法,用到书上既能借光又显美观,我深感荣幸,这也是于老对我的莫大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