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跳芭蕾舞
2025-07-17    作者:郑国棠

  1972年秋,上海市总工会成立市、区文艺学习班。大批文艺青年,俨如群星闪耀,在群众文艺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

  1975年春,芭蕾舞剧《沂蒙颂》电影公映。工人文化宫凭借强劲实力,组织学员全脱产排练《沂蒙颂》第二场“乳汁救亲人”,我演方铁军,成黎敏饰红嫂。这是全剧重头戏。全场有男女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带队几年打下基础的徐海伦老师调任后,由王尔燕老师接管舞蹈队。

  舞蹈队是一个欢乐融洽的团体,俊男靓女活力四射。老师比学员大不了几岁,故而场下相处时没大没小,嘻嘻哈哈。可排练场上,王尔燕老师便凶巴巴的,与上海歌剧院曹更杨老师一搭一档,训这呵那的,一副威严冷酷的狠样,让人不敢松懈半分。我饰演主角,尽管努力且善于领会理解,但也常常自怨,有些高难度的动作练上成百上千次,依然完成得时好时坏,不够稳定。只是苦了女生,她们天天踮起脚尖练习,层层裹脚布上和鞋尖处渗着血迹;一个动作不到位,老师就会要求反复练习,就算练得脚尖疼痛钻心,也只能泪流满面却不敢哭出声音。

  舞蹈队员全部来自一线的工厂和商业部门。我是上海电器厂模具车间热处理工,成黎明在华山路卖水果,跳“挖野菜”那段的双人舞组合廖黎敏、马小琴分别来自珠江饭店和大沽路菜场,钢琴伴奏洪慧君在南京西路生产组粘纸盒,女生中有泥瓦工、挡车工、制鞋工,甚至有扫马路的,虽然大家都接受过系统舞蹈训练,但排练整场芭蕾舞剧,显然力不从心。不过,大家都憋着股劲——身为最普通、最微不足道的社会角色,能够借助舞台让自己得到社会的尊重,吃点苦出点血,又算得了什么呢?

  首场演出是在瑞金剧场,市、区工会领导都来捧场。悲壮的音乐声响起,大幕拉开。我深深吸了口气,随音乐点起范儿出场,接着一个亮相……渐渐地,我沉浸在角色中,如有神佑,无论独舞中的大跳、旋转和控制,还是双人舞中的托举、配合和交流,都如行云流水。掌声一遍遍响起!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我,从来都没有得到过这么大规模的褒奖,我的眼睛霎时湿润了。

  后来我们排演《西班牙舞》《斗牛士舞》《流浪者之歌》《拉网小调》等十几支舞蹈,在群众文艺舞台上刮起一阵“世界风”。

  走过舞蹈青春,大多学员都已改行:除了我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外,其他学员中,有创业的,有当法官的,有从事主持人兼策划的,还有的成了著名作曲家。更多的学员,如今活跃在老年群众文艺舞台。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淌,当年的队员,如今虽已两鬓染霜,但仍可以从优雅的狐步舞转瞬切换到疯狂的爵士舞,血管里流淌着舞蹈的精气神的我们,永远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