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会发生惊心动魄而诡异生疑的千古之谜。“烛影斧声”讲的是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降大雪,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把小他12岁的兄弟赵光义(原名匡义)叫来对酌,赵匡胤是武将,好玩斧子。在烛影中,赵光义不断起身。50岁的赵匡胤当晚猝死,留下各种猜测。《续湘山野录》载,光义杀兄夺位。司马光撰《涑水记闻》:赵匡胤去世,宋皇后命太监王继恩召儿子赵德芳进宫,王继恩却引来晋王赵光义,宋皇后大惊:“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这“官家”即指皇帝。
在中央集权帝制时代,是“父传子,家天下”。但赵匡胤死后,继位人却是其弟赵光义。据传,杜太后重病时,召见二子,她要匡胤传位于其弟光义,保国家福祉。在旁大臣是赵普。遗诏封存金匮之中,为赵光义继位提供了依据。但司马光质疑“金匮遗诏”是否存在。《宋史》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辽史》载:“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光义)自立。”这“自立”二字很可玩味。赵光义登基后为宋太宗,赵普得以重用,再次任相。
赵匡胤得天下后,多次御驾亲征,朝中之事托付其弟赵光义,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晋王,权在宰相之上。赵匡胤性格宽厚豪迈,毫无心计,也未立太子。精明的赵光义则暗中培植亲信,宫内太监成其心腹。后来匡胤发现其弟在朝中拥有一股势力,想迁都洛阳制衡赵光义,未成功。关于他的猝死,一直疑点重重。
赵光义取得皇位后,他立马做了两件事:一是立储,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二是对侄子下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8岁,两人正直能干。赵光义率赵德昭攻打幽州,因战乱,众将不见宋太宗,以为战死,便合伙商量立赵德昭为天子,这事让赵光义获悉后大怒。赵德昭为人耿直,班师后请赵光义为大家封赏,赵光义当即怒斥:“等你做了皇帝再封赏吧!”赵德昭受辱自刎。过了两年,深受赵匡胤喜爱、聪颖过人的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了。据传“金匮遗诏”版本内容: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传其弟赵光美。赵光美再将皇位传赵匡胤之子。赵光义当上宋太宗,他最妒恨其弟赵光美。他先封赵光美开封府尹,成为名义上的皇储,后削弱赵光美权力,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指令心腹举报赵光美,指控他谋反。降赵光美为涪陵县公,赵光美两年后“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宋太宗闻讯,在百官前痛哭:“遽兹殒逝,痛伤奈何?”
正在赵光义得意之际,太子赵元佐因叔侄情深而发疯了。仁厚善良的元佐要与赵光义断绝父子关系,用刀伤了内侍,放火烧房泄愤。
此事给赵光义一记耳光,赵元佐从小武艺精湛,相貌酷肖其父,本是继位最佳人选。赵光义后因箭伤复发,病危,传位于第三子赵恒(宋真宗)。赵恒无大作为,但其子赵祯(宋仁宗)继位后,治国有方,被誉为“仁宗盛治”。北宋自赵匡胤至赵构,共9个皇帝,赵光义至赵构为一脉。赵构南渡前因战乱时行周公之礼而阳痿,无子女。只得传位于养子赵昚(赵匡胤一脉),宋孝宗赵昚至赵昺,皆赵匡胤之后裔,南北宋两代共18帝,赵匡胤与赵光义血脉正好平分,亦奇事哉!
赵光义为何要暗害赵匡胤,一种传闻是:赵匡胤灭南蜀,留花蕊夫人于宫内,赵光义贪恋美色,勾引不成,一箭射死花蕊夫人。张爱玲在《烬余录》推测:赵光义畏兄获悉真相,抢先动手。此虽属传闻,但宋太祖死后,赵光义迫害赵匡胤两子致死,逼迫其弟赵光美忧郁而卒,儿子赵元佐发疯,皆有历史详载。
《毛泽东评古今人物》中对宋太宗评曰:“不择手段,急于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