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驿站引出的故事

2025-07-08    作者:顾伯琪

  驿站设置追溯到商周时期,经汉唐完善,在宋元明清朝代继续发展,它的职能是属于官办、官管、官营的机构,是古代传递朝廷文书、驿卒休息住宿的地方,也为来往官员提供食宿,为官员出行提供方便。现在高速公路边的驿站,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驿站,是为驾驶员休息、补水、充电提供服务。

  嘉靖三十四年,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教谕时,写了《驿传申文》和《驿传论》。海瑞痛斥往来官员及亲友在驿站胡吃海喝,给百姓带来巨大的负担。海瑞出任浙江驿丞,严格照章办事,针锋相对地发布一系列禁令,甚至动用审讯借用工部勘合(驿传使用介绍信)的人,逼他们交代介绍信的来历,很快得罪一批官僚。嘉靖四十年,海瑞49岁,到了一个任满升迁关口,因为“迎送不远,供应不丰,有吩咐不唯唯应”,再次得罪了巡盐御史袁淳,在海瑞的《给由申文》上,袁淳批道,“倨傲不恭,不守安分”,考察不予通过。

  由于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官员,都要超标准接待,驿站财政入不敷出。就以大名鼎鼎的徐霞客为例,大部分时间在云游,那么他的盘缠从哪来?徐霞客虽是名门之后,祖上有万亩良田,但到他这一辈家道中落,不可能持续为他提供财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寻访风土人情,要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崇祯十年,徐霞客在广西游历,他无资格享受免费驿传系统,但是凭着地方官员赠送的马牌,使用驿传的证明信,行走天下。在《粤西游日记三》中,徐霞客记载了“时日色已暮,且不知顾仆下落”“觅顾仆,寓不得,遂入城”的经历。徐霞客游山玩水,苦了仆人,轿夫、挑夫纷纷逃离。

  崇祯皇帝完全明白驿站的弊端,有官员毛羽健向皇帝汇报说“驿递一事,最为害民”,证明信发放范围更宽了,不仅相互借用,还可转手买卖。“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纸,敲骨吸髓,见闻心惨。”崇祯皇帝愿意整改,但多次下令收效甚微,终于意识到驿站的潜规则根本无法解决,既得利益集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皇帝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砍掉三分之一的驿站,没有驿站看你们到哪里去敲骨吸髓。在多次裁员中有大批驿卒下岗,其中有一位叫李自成,参加农民起义军造反。驿站改革,裁减冗员,不改会灭亡,改也会灭亡,早晚会亡。成也驿站,败也驿站。

  海瑞、徐霞客、李自成三人没有交集,但同处于一个朝代的末期。海瑞看到了问题,试图拯救,徐霞客利用马牌成为旅行家,李自成因为驿站丢了饭碗,为朝廷服务的驿卒,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到了1839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96年大清成立了邮政局,从此驿站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