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插秧算是既需技巧又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农活。父亲是出了名的插秧能手。至今还记得父亲的“插秧经”: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脚退成直线,栽秧便成行;栽秧快不快,六指见分晓;左手三指捻,右手三指插……当年11岁的我,跟父亲学插秧,犹如攀上了特级大师。
父亲先给我讲插秧要领:插秧时两脚要分开,踩在间距中,这样可避免秧苗碰到脚踩的坑;要控制行距间距,即间距三寸,行距六寸;用左手握秧把,右手解开捆秧把的稻草,然后,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同时迅速地从秧把中捻开几根秧苗,紧接着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接过分开的秧苗,迅速地插入田里;割稻往前移,栽秧则后退,要注意稳当一点,以免一屁股坐到水田里;还有嘛,就是蚂蟥蛇虫是“常客”,不可惧怕它……父亲的一席话,如同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一样,条分缕析,清晰易懂。
刚开始,我插得很慢,且插下去的秧苗不配合,常常漂在水面上,或将秧栽深了,秧苗被水淹没了。重新插,颠来倒去,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有几次差点栽倒。再起身一看,插的秧苗参差不齐,甚至东倒西歪。蚊虫叮咬,蚂蟥吸血,苦不堪言。父亲看到我灰心丧气,便耐心地说,丫头,慢慢练,熟能生巧。插秧时要注意手的力度,用力过猛会把秧苗淹了,用力太轻秧苗会浮出水面。被蚂蟥叮上时,要自己拿掉,勇敢点!继续努力、加油!
母亲端来茶水,看我满头大汗,累得好惨,腿上还流着血,心疼地说,小翠呀,别急,先上来歇会,喝口茶……但我性子倔,每次插秧都到天黑才归。悠悠地插,慢慢地练,细细地品,感觉越来越好,颇有成就感。后来,我栽的秧苗基本不再漂在水面上了,间距和行距也都控制得比较好。特别是遇到蚂蟥,不再大喊大叫,随手一抹,像赶蚊子似的!父亲会心地笑了,母亲夸我插秧比她强,她的“鹅掌风”手得到休憩了。
待我高中毕业时,正逢分田到户,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接着,我去了社办厂工作,成为“半工半农”者。上班第三天,我们七八个丫头就被派到一户农家插秧,幸好在家里练过,不但没“丢相”,还受到夸奖。
一晃数十年,而今再忆往昔,蓦然发觉,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原始劳作,虽是辛苦劳累了些,但当我看到一块块方镜似的水田,经过自己的精心梳理、装扮,披上了绿色漂亮的“嫁衣”,心里就像喝了蜂蜜茶一样甜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