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服饰

2025-05-27    作者:姚文仪

  明朝驱逐了蒙古统治者后,建立了强大的明帝国。明政权前,中国社会长期掌握在异族手上,所以,朝野穿胡服、说胡语,胡姓者众。而明朝立国后,首先从恢复汉族礼仪起步,并开启调整国内的冠服制度。

  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字国瑞。开国时为振国威,先从改蒙古服饰作为恢复汉礼仪起点。根本原因是当时纺织业已得到长足发展,有了专业服装基础,可对服饰作较大规模调整,所以,到洪武二十六年才基本确定了新服饰的形制。

  朱元璋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即明初服饰要“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穿衣整冠理念。初期服装重朴素简洁,严格遵守国制统一制式。

  当官的在重大公务时必须穿公服,而日常公务在本府职时可穿常服。公服需戴展脚幞头,盘领袍,袍服上纹式与颜色因级别不同而一看即知。常服是明朝官吏最常用服装,始于洪武年间,由乌纱帽、团领衫、革带三部分组成。而官服胸前及后背缝缀补子,有动物作标式,文官绣上禽,武官绣上兽,所以,能分辨出文臣武将奉职的官阶。

  明朝中后期服饰又有不同变化。随着明经济的逐渐繁荣,百姓服饰逐渐变得奢华,富有者衣着样式变化多,料子好。商人们的服饰有的突破明初规定。南方地区有着发达的织造业,面料以追求高级绫罗绸缎为先。

  富裕的男子流行穿袍、裙、罩衫等,领头和袖口以白色绫或绢衬之,区别身份用不同颜色,但不敢冒犯官服之色。广大劳动人民中男性服装上以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青布棉袄、紫花布袷衣为多。儒生流行头巾、乌纱帽,而头巾显示身份,有一二十种。街面上流行瓜皮帽、遮阳帽、圆帽等。鞋子北方与南方也不相同,北地穿牛皮直筒靴,而南方大多穿着蒲草鞋,这无疑与南北两地气候有关,或有审美观念的不同。

  随着明服饰变化,普通百姓穿棉、麻、革等为主。上层富家男子以绸缎为主,纹式多样,开始追求华贵衣饰,这些服装对后代追求服饰多元化起了一定作用。近现代中国周边各国均深受明朝服装影响,如朝鲜、越南、日本等。

  特别是明朝女子服饰有各阶层着装特色。女子的衫、袄、背子、帔风、裙子样式基本与唐宋有相同之处,以裙子款样多而优著名。不过最明显的是禁用皇家特用的黄色或皇家官员、命妇特别使用的大红色和亚青色。女子裙内衬膝裤,颜色流行淡色,纹样也显淡雅朴素,总之,穿在身上的内衣与外服让人感觉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