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四明邨的高氏父子

2025-05-19    作者:喻 军

  上海四明邨原系四明银行投资兴建,建成之初主要租赁给银行职员或文人雅士,距今已近百年房龄。虽不能算作古建一类,但就上海这座近代新兴且人文资源相对匮乏的大都会而言,实可称年头颇久的老建筑了。四明邨原有混合砖木结构房屋118幢,墙面为清一色清水红砖。由于地段好,地皮自然紧张,为提高居住密度,当初即建了3层,这在上海同年代住宅中所见不多。

  要说四明邨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人文资源。它被誉为“上海第一文化名人邨”,并非浪得虚名。曾居住在四明邨的有近现代若干书画名家、民国大学者及电影明星,如章太炎、徐志摩陆小曼夫妇、吴待秋、王福庵、吴青霞、胡蝶等。还有一对父子——书法家高振霄、高式熊,均终老于此。

  高振霄为北宋名将高琼之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会试中二甲第四十七名进士后,入翰林院,官至编修,被人称作“高太史”,故其书法作品中常钤一方“甲辰翰林印”。1912年清帝退位后,这批晚清进士或入仕民国政府,或混迹江湖,或辞官后回归故里,可谓各奔东西。高振霄清高,并未接受袁世凯、段祺瑞和汪精卫邀其出山的盛情,而是大隐隐于市,不求闻达显贵,也不求什么进身之阶。那日子怎么过呢?所幸还能靠鬻书、卖文、课徒维持生计。高振霄是1930年定居四明邨的,很快接来老家的次子高式熊。他20余年寓居于斯,一直住到1956年10月命终之时。高式熊曾回忆父亲高振霄为养活一家人,上午教别人家的四个儿子,下午教自己写字、读书,日子过得并不易。

  高氏父子均以书法闻名,我多次去过宁波,见名胜古迹、庙宇殿堂内不少匾题碑刻均为高振霄所书,可见其在家乡的影响力。那古拙峭拔、朗俊秀挺的法书,瞄上一眼便不忍轻易移开,往往要通读咀嚼一番。高振霄的书法以北碑汉隶为宗,得法于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张迁碑、礼器碑等,可谓意趣真古,尽得金石之气,却能与帖学的灵动妍美相结合,显得碑帖交融,十分耐看。高振霄翰林出身,读书吟咏,拈词斗韵,注重文史和心性的修养,使其书法充盈着浓郁的书卷气。罗振玉曾评价高振霄书法“渊静粹穆,得六朝人精粹”。高振霄亦能画,常以墨梅明志,当然这属于信手拈来的“砚边余墨”,固有其逸趣,却非其强项,故可说“未暇计工拙也”。再说高式熊先生的书法,我曾藏了几幅行书,尤其一幅《枫桥夜泊》,印象颇深。后因朋友看了喜欢,随手馈赠了出去。高式熊幼承家学,弱冠之年得赵叔儒及邻居王福庵亲传,擅篆刻及各体书法,小篆尤为精妙。他还是印泥制作大师,受教于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先生。张先生临终前,将相关秘方托付给了高式熊,遂得真传。高式熊的书风端雅妍美,格调工稳,一看便知有精湛的传统功夫。

  四明邨78号系高氏父子旧居,一扇带铜环的乌漆大门紧闭。听说2019年1月高式熊先生去世后,这里便无常住人口,其女儿偶来此处打扫。故居仍保留高老生前书房、卧室原貌,相信这是高老后人缅怀、克承先德之心愿使然。如有可能,唯愿建成一处对外开放的公共设施,以供大众同沾余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