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住在老城厢的人都晓得金家坊。它是由一条小河浜填成的一段路,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以金家牌坊命名。我小辰光住在老西门复兴东路口,常常跟着阿奶到对马路翁家弄马路菜场买小菜,走到菜场尽头就是金家坊。这条路不长,不超过一公里,但历史悠久。早几年你走进金家坊,还能看到500年前的痕迹:古城墙、古城门和老旧的水道。
金家坊初始仅为上海县城内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它紧靠城墙西门,即老西门附近。1843年上海开埠后,金家坊渐渐繁荣。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做小生意的,出于既能居住又能做生意的需求,建造的房屋各具特点、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围合院落,也有上海代表性的石库门住宅,甚至还有现代公寓。
1912年,中华路金家坊口造起的中华大戏院(前身是春桂茶园),10月10日开幕。10月16日,孙中山在中华大戏院作有关铁路国有化的演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这里演出的演员冯子和提出罢演,并组织“邻界十人团”,在戏院召开邻界大会,在戏剧界及全上海有很大影响。1920年之后,许多京剧名伶都在中华大戏院演出过,如荀慧生与王又宸《诸葛亮招亲》,马连良《打鱼杀家》,盖叫天《宝莲灯》。1922年,程砚秋第一趟来上海就于中华大戏院一炮走红。中华大戏院也是老城厢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地方。观众散场后都走开在金家坊的两扇边门,这里成了天天热闹非凡的路口。
到了20世纪中叶,金家坊的“商住”两用模式依然凸显。如金家坊97号的金家花园,是公认的好房子,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原先为一座带花园的三进院落,后来仅存中段院落,其中保存完整的鹤颈一支香轩,出自清末民初的香山帮匠人之手。后花园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一所里弄小学,当地老人的记忆中,此地曾有过戏台、水池与桥亭。
我妻子娘家住在金家坊168号的石库门里,高耸的南墙饰有老城厢内最精美的“五福”图案,这里原先是大户人家,在特殊时期被房管所接管后分配给当地的租户。这是典型中西结合的三层高的石库门住宅,底层客厅花砖铺地,花格子木窗,玻璃格子落地门。后门左右两侧都有楼梯,楼板、房门都是西式柚木结构,三楼顶上的转角晒台可极目远眺。上海名牌海鸥照相机总厂,原来就在东面的贻庆街42号。
1949年出版的《上海行号路图录》显示,金家坊一带各类商号、店铺、工坊有150余间,多数是夫妻老婆开的烟纸店。金家坊东端松雪街路口的那家烟纸店算得上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原名“万昌祥烟号”。有一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导演《人约黄昏》时就来这家店取景,不用修饰,完全是老派烟纸店模样。为了复旧,摄制组在柏油路面撒上一层厚厚的黄沙石子,再用许多不规则的花岗岩小石块铺就了一段老城厢里特有的弹硌路。电影拍完后,我还去走了走,再次体验一番小时候的感觉。
金家坊消失了,如果旧城改造,能同时保存难以复制的风貌,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