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梅花奖”的由来

2025-05-08    作者:李 动

  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将于5月8日至21日在上海举办,我由此想起了舅舅方杰当年作为《戏剧报》主编时,创办戏剧“梅花奖”的点滴。

  上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尤其是戏曲,人才培养问题日益显露。时任《人民电影》副主编的方杰调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任常务书记兼《戏剧报》主编。为了恢复和繁荣戏剧,《戏剧报》邀请文艺界诸多权威人士分别座谈。先后参加座谈的有周扬、贺敬之、陈荒煤、曹禺、林默涵、金山、赵丹、崔嵬、冯牧、张庚、赵寻、王朝闻等。大家一致认为,荒废了十年,过去当红的演员如今已红颜迟暮,年龄偏高,戏剧表演方面主要问题则是青黄不接。

  如何鼓励新作涌现,培养年轻人,使中国古老的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这次座谈以后,方杰回忆起当年设立电影“百花奖”的情形。1962年设立的这个奖项,对当时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电影市场盛况空前。受此启发,他萌生了创办戏剧奖的想法。

  1982年,在《戏剧报》的一次编前会上,方杰提出要设一个戏剧奖,副主编游默,编辑部主任霍大寿、王育生一致赞成。电影叫“百花奖”,那戏剧叫什么奖呢?为此,方杰提出了两个名称,一个是“金菊奖”,菊花亦可代称戏剧;一个是“梅花奖”,取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根据大家的意见,最终定名为“梅花奖”。

  戏剧评奖比较复杂,存在诸多困难。首先,戏剧不像电影评奖,调部片子请评委随时可看,而戏剧演出分散,天南地北,那时还没有录像条件。经4人反复研究,决定从各地进京演出的剧目中挑选参评者,并参照当地反映,决定入围名单;戏剧奖的评奖宗旨是为培养中青年演员搭建平台、鸣锣开道,但当时一大批成就很高、造诣颇深的老艺术家尚健在,他们怎么办?这个问题颇为费心。后来经过大家商讨,规定参评者年龄为45岁以下。游默还提出了“五不照顾”原则,其中心就是公正公平。评奖方案经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常务副主席赵寻以及常务书记刘厚生同意,拍板定案,沿用至今。

  首届梅花奖评委聘请的大多是戏剧界重量级人物,如张庚、阿甲、郭汉城、赵寻、刘厚生、徐晓钟、李紫贵等戏剧界名家,主任则由著名话剧导演舒强出任。那时不风行送礼走后门、托人说情,更不登门拜访,全凭作品说话。首届梅花奖获奖者中,戏剧演员有名扬四海的京剧演员刘长瑜、李维康、叶少兰、张曼苓,以及红极一时的昆剧演员张继青,地方剧尖子演员刘玉玲、晓艇等,甚至有一位19岁的演员任跟心。话剧演员有大名鼎鼎的李雪健、刘文治,也有一位脱颖而出的青年演员冯宪珍。

  梅花奖得主们兴奋地捧起绘有梅花图案的奖盘时,他们却不知晓,奖盘图案是出自著名画家吴作人之手。据报载,吴老的一幅作品,在拍卖会上动辄可拍到数百万。可《戏剧报》编辑部主任霍大寿上门请他作画时,吴老坚决不收一分钱,只收下了“谢谢”两字。其作品色调有种特别的韵味,简洁而鲜明,艳丽中透出高雅。

  说起梅花奖,舅舅曾对我感叹,当时仅考虑年轻的艺术家,对于诸如人艺的英诺成、于是之、蓝天野等一批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没有设立奖项,颇为遗憾。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戏剧“梅花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培养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戏剧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如今,梅花奖已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奖,被誉为“中国戏剧的奥斯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