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住过鸳鸯楼

2025-04-24    作者:沈顺南

  前不久,与老同学一起去拜访读书时的班主任老师,路过平型关路一个居民区,一幢熟悉的六层楼房映入眼帘。我指着这幢楼房,告诉老同学,这是自己当年曾居住过的鸳鸯楼。30多年过去了,往事悠悠,却依然难忘。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大龄青年领取结婚证后没有婚房的情况并不鲜见。政府为缓解这种现象,将帮助大龄青年解决婚房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鸳鸯楼便应运而生。

  所谓鸳鸯楼,就是蜗居年代的结婚过渡房,申请对象是大龄青年、家中确实无婚房的,夫妻双方所在的单位还要出具书面担保,并要与区房管部门签订协议,以保证本单位分房优先分配给这些鸳鸯楼入住者。

  婚后的我们与父母同住。那年,居住地旧区改造,要求居民自己想办法找地方临时过渡。妻子单位恰好有一个入住鸳鸯楼的名额,经过申请和审核,我们住进了鸳鸯楼4楼一间朝南的房间。整幢鸳鸯楼的房间分南北两排,中间一条走道,每个房间只有12平方米,其中有个1平方米多的小阳台。卫生间和厨房加起来约3平方米,卫生间只有一个抽水马桶,厨房有一个洗菜洗衣的水槽,一张砖块砌成的水泥桌。即使这样的房子,能住进去也像中了大奖,毕竟是一间煤卫独用的工房了。

  每当清晨或傍晚,也就是上班前或下班后,“鸳鸯”们都会拎着煤球炉到楼梯口大平台上生炉子。平时,大家都在走道里做饭烧菜,长廊里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直到后来,鸳鸯楼装上了单眼煤气灶,生煤球炉和走道里做饭烧菜的闹猛场景也一去不复返了。

  鸳鸯楼里的房间虽小,可小夫妻们的家里大都置有“老三样”:三五牌台钟、蝴蝶牌缝纫机和红灯牌收音机。有“路道”的,还托人买来12英寸金星彩色电视机。鸳鸯楼设施虽然简陋,但比起天天倒马桶、吃喝拉撒都在一间屋里的老弄堂生活要舒适多了。

  阳光明媚的天气,住在朝北房间的要晒被子,敲敲门就可拿到对门邻居家的阳台上去晒;哪家孩子奶糕吃完了,可到隔壁邻居借一包;谁家包了馄饨或饺子,会端给左邻右舍品尝;家里小孩病了,楼里的人都会出来帮忙,有的还会借来黄鱼车将病人送往医院。逢年过节,有些“鸳鸯”还会分工买、汏、烧,拆掉家里床铺搭起大餐桌,几户人家一起吃“圆台面”,其乐融融。

  对于当年巨大的住房缺口,鸳鸯房虽然只能算“杯水车薪”,但也切实地给了不少新婚夫妇以温暖。鸳鸯楼,是我难以抹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