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帮

2025-04-17    作者:沈耀明

  相帮是流行于嘉定农村的一种习俗。农家办婚事、丧事、造房子等红白喜事都要请乡邻帮忙操持。

  小的村落(村民组)各户都会相帮,大的村落约定俗成形成几个相帮片区。相帮一般是各家的男主人参加。相帮频率最高的应该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处于婚配年龄,加上改革开放风起,农民富裕了,兴起了平房翻建楼房的热潮。

  农村里的相帮,最值得说道的是婚宴,尤其是女儿出嫁婚宴。

  农家婚宴通常持续三天,第一天晚上吃“落灶夜饭”,也称“上场夜饭”,是婚宴的前奏。相帮的人一般下午三点后陆续到东家,第一件事是到“小工头”那里报到并领“工作证”,即一包香烟。“小工头”是东家聘请的相帮负责人,有声望,能指挥人。这天的活特别多,杀鸡、杀鱼、宰羊、洗菜、洗碗、剁肉,做鱼丸、肉丸、八宝饭——厨房的下手活都由相帮的人干。那时办喜事都在自己家里,空间不够,就借隔壁邻居的屋子。借饭桌是相帮中最苦的活儿,办多少桌酒水,就得向邻居借多少张八仙桌。记得我村生产队长家女儿出嫁,办30多桌酒,本宅桌子不够,还到1公里外的邻宅借。借来的饭桌,面上干净,背面却是蛛网连连,相帮人稍拂一下,就掮在肩膀,往往一身脏。最辛苦的是遇下雨天,道路泥泞,掮一张桌子或五六条长凳,一步三滑,一身是汗。

  婚礼当天,中午11点左右,相帮的就已“严阵以待”,新郎官一踏进东家场头,相帮人即刻点燃“旺棚”,燃放鞭炮百响,人群涌动,煞是热闹。这时一个“花架”(晾棉花的架子)或长凳挡在了新郎官面前。什么意思?“敲诈”红包呗。新郎官也知趣,呈上一个红包。对不起,请稍等!“小工头”迅速找个僻静处点一下红包钱,如果没到“市价”,新郎官仍过不了“花架”,相帮人与新郎官嘻嘻哈哈,讨价还价,直到拿到“市价”红包。现在村民喜事一般在饭店或餐厅举办,也不用“花架”了,但红包新郎官还是要自觉给“小工头”的。婚宴开始前,为了表达对新郎官的盛情,体现新郎官的尊贵,相帮的要呈上“滚蛋”给新郎官和伴郎们吃。“滚蛋”指鸡蛋在开水里滚一下的制作方法,它的发音,在普通话里听起来是蛮吓人的,但在嘉定土语中是很糯的。“滚蛋”吃好,相帮的送上热毛巾,然后新郎官在用过的毛巾里塞一个红包,以示感谢。不过,上面说的都是嫁女儿的场景,讨(娶)媳妇则略有不同。就说红包吧,讨(娶)媳妇时,相帮的人红包就小得多,除了新舅子出的“滚蛋”钱,就没别的红包了,风俗如此呗。

  婚宴要开始了,相帮的忙着擦桌子、摆碗碟、上酒水饮料、放鞭炮……婚宴中的重头活儿是叉方盘(上菜)。叉方盘的人“近水楼台”,每一个炒菜上桌前就在厨房先品尝了,好吃的多吃几口,等到上菜,早就肚滚腰圆,哪里还吃得下,唯有饱嗝声四起。婚宴结束,相帮的到了最忙的时刻。收拾剩菜、酒水饮料,清洗碗碟,打扫场地……忙得不亦乐乎。

  婚事的第三天中午,东家还得请相帮的人来吃午饭,俗称“敲甏底”。不过,这顿午饭就将就了,是吃婚宴剩菜,往往有一个大锅菜,各种吃剩的炒菜烩在一起,俗称“太湖三鲜”,讲究卫生的人是不敢恭维的。饭后,相帮的人就帮东家还桌子、凳子、碗筷等,相帮活儿也到此结束。不过,时过境迁,现在“敲甏底”已经消失了。

  农村在嬗变,村落消失,村民进城,但相帮习俗至今还顽强地延续着。愿相帮承载的乡谊、乡情、乡愁,丝丝绵绵,永不断绝,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