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奉为福神的清官阳城

2025-04-15    作者:陆茂清

  自古以来,福是各色人等共同的向往与追求,也因此,福神成了备受崇拜的吉祥神。

  历史上的多个英雄模范人物,以深受百姓爱戴被神化为“神”,如越国大臣范蠡——财神;唐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门神;宋代渔家女林默娘——海神妈祖等。中唐时道州刺史阳城,则被奉为福神。

  阳城,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年轻时虽好学而苦于家贫,自请在集贤院当下人,六年间“偷书”来读,无所不通,高中进士后隐居山林。他乐善好施,以忠义待人,乡邻有了争执不愿告官,乐意请其裁判,慕名而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后经宰相李泌推荐入京,委以谏议大夫,因得罪权奸被降职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

  履新道州的阳城,做了一桩无量功德事。

  封建君主时代有“土贡”之制,就是地方官向皇帝进献珍稀土产。

  道州历史上多生身材矮小的侏儒,被列作 “土贡”,自隋以来年年进贡,供皇子皇孙及后妃们玩乐戏耍,称之为“矮奴”。每逢强征的矮奴离家上路时,祖孙母子兄弟相拥,哭声震天,惨不忍睹!

  心系百姓疾苦的阳城,对这恶俗苛政痛愤之余,决计加以废止。于是公告周知:州府不再进贡矮奴。

  其后不久,来道州验收矮奴的差官到达,阳城直言拒绝了。差官劝说无效,只得回京复命。朝廷再度派员前来,晓以利害,胁迫阳城速将矮奴选送京师。

  阳城坚持不应,赶写了奏章一道,直接向皇帝请命。大意谓:按六典,凡土贡,贡有而不贡无,道州向来只有矮民而无矮奴,故无矮奴可贡。州里百姓都属矮小,如要进贡的话,选取哪个?又每岁令乡户贡献,骨肉离散,苦不堪言。恳求万岁怜悯民生,使不再以良为贱,进贡矮奴。

  唐德宗为阳城的爱民之心感动,下旨照准,道州从此不再贡献侏儒。道州罢侏儒,父子免离散。消息飞传处,百姓奔走相告,为使子孙后代永记阳城恩德,凡是生了男孩的均以“阳”名之,还将城里的一条街道改名为“阳城街”。又纷纷在家中供奉阳城的画像,并争相捐物捐款,为阳城建造祠庙,四季祭祀。久而久之,阳城被州民奉作解厄赐福的福神,阳城庙也改称为“福神庙”。

  大诗人白居易敬称阳城为“美臣”,曾作《道州民》诗热诚咏颂:“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星移斗转,阳城停贡矮儿保障百姓团圆幸福的美政,广泛传播在神州大地。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将阳城列作福神,收录了阳城造福于民的情事,士庶黎民于是都绘像供奉,福神阳城成了举国皆知、全民尊崇。

  阳城像为天官模样,朝官装束,手捧如意,温厚和颜形象,满身福运。至今,山西夏县阳城庙前,阳城像耸立,底座大书“福星——阳城”,引四方同胞顶礼膜拜,祈福求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