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段了得,扫平群雄。他一统天下后便猜忌开国功臣,宅心忠厚的太子朱标见父亲诛杀过万,恳求父皇不要株连太广。朱元璋命人折了一枝荆条,让朱标去拿,朱标见荆条上都是刺,取之扎手。朱元璋把刺拔了说:“你要掌权,为父先把荆棘除了,你才能坐稳天下。”但朱元璋失算了,仁慈的朱标38岁病故。朱元璋传位于朱标长子朱允炆,为了孙儿又杀了朱标一代的名臣。朱允炆继位时,能干将帅所剩无几,朱元璋把保卫朱家江山的重任寄托在他四子朱棣身上。
建文帝朱允炆执政后,见几个叔叔虎视眈眈,拥兵自重,决定削藩,这让朱棣很头痛。在藩王中,朱棣最强悍,但以己之力对抗明王朝实在没把握。这时,他想起亲信姚广孝。姚广孝(1335—1418)生于医生世家,不学医术,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他读佛经,好阴阳之术、兵家韬略。他游嵩山遇相士袁珙,袁珙见其“目三角,形如病虎”,断言:“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姚广孝不怒反喜。他经“诏通儒书僧试礼部”入仕,朱元璋发妻马皇后逝世,姚广孝奉命为马皇后诵经超度,朱棣与姚广孝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姚广孝悄声低语,“若王爷用我,我送你顶白帽子”,王字加一白,岂非皇帝?朱棣大惊失色。朱棣知道这黑袍和尚诡秘多智,遂纳其为高级智囊。因姚广孝计谋百出,人称“黑衣妖僧”。姚广孝见朱棣对此犹豫不决,赫然鼓动,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煽惑朱棣起兵谋反。为迷惑建文帝,姚广孝让朱棣装疯,大热天披厚棉被烤火,还当众吃牛粪,这一招果然骗过了朱允炆。在姚广孝策划下,朱棣最终攻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登基为永乐帝。
由于“靖难之役”持续四年之久,无数百姓死于战乱,农田荒芜,哀鸿遍野。姚广孝被朱棣视为“第一功臣”,但他不肯还俗,只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另受“太子少师”(正二品)。
永乐二年,功成名就的姚广孝“衣锦还乡”,去看望其姐,但想不到深爱他的姐姐将其拒之门外。姚广孝又拜访昔日好友王宾,吃了闭门羹,王宾在室内说:“和尚误矣!”在广大百姓心目中,“靖难之役”给天下黎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挑起这场战争的正是姚广孝。姚广孝表面风光,却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姚广孝后任《永乐大典》监修官,为朱棣迁都北京,主持了紫禁城建造修复工程,并肩负太子朱高炽的辅导之功。姚广孝晚年著书《道余录》,诋毁历代圣贤,与儒学经典背道而驰。他83岁临终前,朱棣去庆寿寺探望他敬重的老臣,问他有何心愿未了,姚广孝用微弱的声音请求朱棣释放关押的老僧溥洽。溥洽是元末明初高僧,曾任建文帝的主录僧,以德高望重著称。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有传言,朱允炆在溥洽帮助下削发为僧,逃离皇宫。朱棣下令囚禁溥洽,在地下监狱中一关就是16年。朱棣对建文帝下落很在意,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姚广孝的临终请求,姚广孝下床叩谢,不久去世。溥洽出狱后依旧过着简朴的僧人生活,行踪诡异的“黑衣妖僧”临终前毕竟做了一件善事。
一个人以非凡手段获取名利与声誉,但他策划的“靖难之役”给社会与百姓带来四年灾难,连其亲人也对他视若陌人。他晚年整天在庙宇中念佛诵经,或许是对其人生的一种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