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有帝王存千古,唯有瘦金流万世。”说起瘦金体,不由令人感慨万分,它的创立者宋徽宗赵佶是位让人敬仰的艺术天才,又是让人诟病的亡国之君。他18岁继承皇位,在位25年。44岁时和儿子钦宗一起被金人掳去,受尽凌辱,54岁卒于北国。历史上帝王不胜其数,绝大多数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人知。而宋徽宗因他对中国艺术的杰出贡献而一直被后人关注,直至今天。说起瘦金体,不由勾起笔者回忆,难忘南大读研时学习临摹乃至撰写瘦金体论文的那些个日日夜夜……
瘦金体,俊逸挺拔,气度非凡,堪称书坛奇葩。元赵孟頫对此有八个字的高度评价:“天骨遒美,逸趣蔼然。”清代陈邦彦在宋徽宗每字15厘米左右的大字瘦金体作品《秾芳诗帖》后题跋云:“行间如幽兰茂竹,泠泠有风雨声。”
人们现今能看到的每字约3厘米的瘦金体代表作《千字文》,是宋徽宗22岁时所创,20多岁就以自家风格名世,这在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堪称奇迹。著名的唐五家“欧、虞、褚、颜、柳”形成他们的楷书风格的平均年龄是60岁。
书法至魏晋南北朝,各体俱备。自唐至北宋,人们争相摩习晋唐法帖,书风陈陈相因,千人一面。唐“法”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书家的创新精神,乃至有书家发出这样的感叹:“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以“宋四家”为代表的书家们为革除时弊,提出了“祛俗”的主张,并身体力行。苏轼曰:“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我一家始逼真。”米芾云:“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由此,明代董其昌将宋代书风归纳为“尚意”二字。“意”究竟指什么?笔者理解为“清逸” “超逸” “高逸”之“逸”气。宋代书风正是以“逸”为基调而兴盛起来。这种“逸格”精神,符合道的美学精神,宋徽宗与“宋四家”是同时代人,又信奉道教,自带“逸”气。他在严守古法的同时又不被“法”所缚,坚持对逸格精神作大胆展示,它让那些笔画棱角分明,锋芒毕露,他甚至对传统意义上崇尚的“方、正、圆”的空间形态大胆进行三角形切割,使瘦金体有了钻石般耀眼灿烂的光芒。他将“鹤嘴” “鹤头”“鹤膝” “兰叶” “竹叶”之形融入笔法,成为瘦金体独有的标志。瘦金体自其诞生,便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宋代楷书的典范,也为历代帝王书法树立了至高标格。
瘦金体创立后,其影响绵延千年,至今不衰。如,瘦金体成为工笔画题款的绝配字体,影响至今;瘦金体丰富了古代钱币书法;自宋以来印刷用的宋体字和仿宋体字是由瘦金体演变而来;现代计算机里有专门的瘦金体字库;瘦金体受到当代书法包括硬笔书法的青睐,它的粉丝队伍也越来越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