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啥也没有的地方,我们搞出了探空火箭!”

2025-03-27    作者:程 峰

032715.jpg

032714.jpg

戚南强回忆,为掩人耳目,当年阅读的《火箭技术导论》封面为《青春之歌》。

 

  1960年2月19日,在南汇老港的一片滩涂上,响起了中国航天迈向太空的第一声轰鸣,国内首枚液体探空火箭——T-7M成功发射。但鲜为人知的是,完成这项丰功伟绩的竟是一群连火箭都没见过的年轻人。

  老航天人戚南强是参与过该项目的老专家。如今已是91岁高龄的他,对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戚老的回忆始自1958年。那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8月,中国科学院以力学所为基础成立“第1001设计院”,开展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的研制。3个月后,“第1001设计院”迁到上海,更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并迅速从学校、科研院所调集人员。

  “我当时在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当技术员,那年冬天,领导通知我有项重要任务,说等去了就知道了”,戚老至今保留着一本当年流行的书籍《青春之歌》,但翻开封面,里面却是《火箭技术导论》。原来,他在新单位上的第一课就是保密教育课,由于暂时还未住进新单位,为了回原单位宿舍阅读方便,就以此掩人耳目。

  第二年的7月,根据客观条件和钱学森的建议,上海机电设计院决定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火箭取名T-7。考虑到没有实战经验,院方先做了一个缩比模型火箭,取名T-7M。在原上海机电设计院党委书记艾丁、杨南生副院长、王希季总工程师领导下,一群年轻人走上了航天路。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其中还包括很多没毕业的年轻学生。

  虽然一无技术设计资料,二无航天专业人才和实践经验,三无加工研制试验条件,但他们最终克服了一系列困难。

  1959年9月,他们赴南汇老港的滩涂上建设火箭发射场时发现,那里一片荒芜,于是用芦苇搭出窝棚,用稻草铺成地铺。当时运送建筑材料进滩涂的交通工具只有大卡车,在没有公路的地方,他们就只能用船沿水路运到老港,然后人力搬送产品设备和20米高的发射架。等发射场建造完毕,老港已迈入冬天。

  面对研制中的困难和设备零件短缺,大家用了很多妙招:从市场上买来小台钟,把里边的时针、分针去掉,留下秒针,改造成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装置;把普通手电筒灯泡敲碎,在灯丝上裹上硝化棉,制作成点火装置;在给火箭加注推进剂时,用的是自行车打气筒;没有电话、扩音器来传达发射命令,他们就扯着嗓子喊,或是打手势。

  1960年,T-7M火箭发射成功后,虽然升空高度仅为8公里,但为后续更复杂的航天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5月28日,毛主席亲临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在视察T-7M时,他勉励年轻的航天人:“8公里,也了不起呀!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考虑后续的T-7火箭较大、发射高度高,为了安全,他们转战安徽广德县(现广德市)山区的新发射场(代号603基地)。今年84岁的李启能曾和戚老并肩作战。据他回忆,研制T-7M时用到的“土办法”也被用在603基地。比如,那时火箭发射机所用的电池竟是最普通的一号电池,我们担心直接弄来的民用电池质量不过关,便专门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加装一个负载,去电池厂里挑选更高质量的电池。随着火箭飞行高度和重量的增加,这种民用电池可靠性和容量已不适用,于是开始自己研制银锌电池,经试验完全合格。

  如今拍摄短视频的设备已十分普及,但当年在“603”工作的技术员们,录制T-7S上天的影像设备,是从旧货商店“淘”来的8毫米摄像机。后来运送小狗上天时,火箭生物实验舱的有机玻璃也是他们纯手工粘贴的。戚老和李老等老一辈航天人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能走近这段历史,传承这背后的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