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在朝鲜前线二三事

2025-03-20    作者:沈鸿鑫

  1953年10月,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京剧大师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团由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任总团长,梅兰芳、周信芳是副总团长。总团下辖的京剧团包括梅先生率领的梅兰芳剧团,周信芳率领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以及程砚秋剧团和马连良剧团。贺龙司令员戏称京剧慰问团为“天下第一团”。

  慰问团踏上朝鲜土地,处处断壁残垣。京剧团分住在7个地方,梅兰芳、周信芳等人的宿舍是废墟里幸存的一间半破屋。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和京剧团团长吴石坚等14人同住其间。这是间地板房,地上铺着稻草,军被每人两条,晚上睡觉一个紧挨一个。几位大师当时都是年近六十的人了,吴石坚说:“艺术大师睡地铺,太委屈各位了!”梅兰芳道:“人家家国都毁了,拿出这样一间也足见盛情了。我们是来慰问的,不是来享福的。”程砚秋说:“比起朝鲜人民的苦难来,我们是在享天堂之福了。”马连良也说:“不到朝鲜,不知战争的残酷,不住破屋也就不知道朝鲜人民的痛苦。”周信芳接着说:“满足于睡地板,这就是一个进步。”四位大师的肺腑之言,使吴石坚感动不已。

  一天晚上,慰问团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广场上人山人海,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席地而坐,约有两万人。第一个节目是华东京剧实验剧团的《收关胜》。演出不久,就起风了,红脸扎靠的关胜,靠旗被风吹卷,髯口也被吹乱,但他演得越发精神抖擞。演到一半,天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收关胜》演完了,紧接的是《女起解》,梅兰芳叫已经扮好了苏三的梅葆玖赶快出场,但两位志愿军干部却拦住了梅葆玖,因为雨下得太大,领导决定中止演出,他们说:“全场同志们都不肯走,他们一致要求和梅先生见一面,对他们讲几句话。”梅兰芳说:“只是讲几句话,太对不住志愿军同志们了。况且他们有的是从二三百里路外赶来的。这样吧,我和马连良先生每人清唱一段,以表示我们的心意。”马连良很同意梅的意见。于是他们上了台,梅兰芳在扩音器前面说:“亲爱的志愿军同志们,今天我们慰问团抱着十分诚意作慰问演出,可是不凑巧,碰上下雨,因此不能化妆演出,非常抱歉。现在我和马连良先生每人清唱一段,表示我们对最可爱的人的敬意。”话音刚落,台下掌声、欢呼声如同雷鸣。马连良演唱了拿手的《借东风》,梅兰芳演唱了《凤还巢》。两位大师在雨中清唱,两万观众在雨中看戏,构成了一幅十分动人的场景。

  志愿军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对慰问团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去看戏。有一天晚饭后,作家老舍和周信芳散步时,听到一间房间里有胡琴的声音,就来告诉梅兰芳:“今晚我们组织一个晚会来慰问他们一下吧!”梅兰芳说:“这主意好,最好再找几个人来参加,热闹些!”于是又去找了马连良和山东快书说唱家高元钧。他们一起走到那间屋子里,老舍说:“今天我们特地来跟大家凑一个临时演唱会。”大家鼓掌欢迎。梅兰芳就请刚才拉二胡的两位炊事员同志伴奏。马连良演唱了《马鞍山》和《三娘教子》,周信芳演唱了《四进士》,老舍也唱了一段《钓金龟》,接着,梅兰芳演唱了《玉堂春》,最后高元钧掏出两块铜片,说了《武松打虎》和几个轻松有趣的小段子。这个演唱会引来了许多人,门外空地上站满了志愿军战士。他们说:“像这样的晚会,比看舞台上的表演还要难得啊!”

  大师上前线,在京剧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