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人们都知道他留下的传世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人们不知道的是,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慈善人士”“助困宰相”。
范仲淹年少时家境十分贫困,居无住所。他就借住在长白山庙宇中读书学习,生活十分清苦,经常食不果腹。长白山天寒地冻,为了能生存下去,他每天用小升小米煮粥,等薄粥冷却凝固后,用小刀将粥一切为四,每天仅吃二餐,早晚各吃两块冻粥,用来充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成语“划粥割斋”的出处。
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范仲淹仍坚持学习,发奋苦读。后来凭实力被录取为官员,一路做官,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历任朝廷高官长达三十年,任官期间,他享有丰厚的朝廷俸禄,获有大笔朝廷赏赐,但他仍是十分节俭,从不乱花钱财,却用了大笔资金资助贫困学生,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受过他资助的在历史上留名的就有孙复(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人称“宋初三先生”之一),李靓(北宋儒家学者、思想家、经学家)、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等多名学生。范仲淹当官期间,把扶贫济困当成自己分内的事,付出了很大的劲力。
然而,官场历来有不测风云。皇裕二年(1050年),他因秉公直言而遭贬斥。被贬后,他在家乡吴县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庄——范氏义庄。他亲自主持订立了范氏义庄的章程,规范了范氏义庄的宗旨和管理。规定把义庄田地的地租等收益全部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义庄管理者不能动用分毫。这一规定一直沿用了多年。在中国历史上,范氏义庄先后持续了约九百年,救济贫穷人士不计其数。
范仲淹逝世后,获溢号“文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最高当局赐予文臣的最高称号。而世人尊称其为“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