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的演变

2025-03-11    作者:俞昌基

  早年看书或旅游,我只知道“寺”就是寺庙,求神拜佛的地方。譬如中国有四大寺庙:洛阳的白马寺、嵩山的少林寺、杭州的灵隐寺和苏州的寒山寺。这四大寺庙我都去瞻仰过。后来书和电影电视剧看多了,才知道“寺”的原义并不是寺庙。

  寺,这一个汉语的常用词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寺”的写法上面是一个“止”(表示脚),下面是一个“又”(手的变形,表示持握)。所以“寺”这个字形表示持有权力的官员住的地方,即官署,从西周至春秋战国都是如此。

  举例说,在那个时期的官制中,有所谓的“九寺”,就是朝廷有九个政府官署,譬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等。

  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大理寺官位的品级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一般从正一品到从四品不等。历史上出名的大理寺卿包括狄仁杰、黄升、王宇等人。其中狄仁杰是唐朝武周时期的政治家、断案高手,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据资料记载,他在一年的时间内判决了一万七千多件积压的案子,而且判决的案件没有一人喊冤。这充分展现了他秉公执法、兢兢业业的精神。所以有一部经典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生动形象地彰显了他在司法领域里的卓越成就。

  太常寺是中国古代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北齐开始设立,位列九寺之首,到清代末年废止。古代帝王是非常重视祭拜天地神仙和宗庙陵寝的,还要研究礼乐仪制和天文术数等。因此这个机构很庞大,在太常寺中,卿为长官(一般是正三品),少卿为副长官,属官有博士、协律郎、八书博士等,下面还有许多小官,不一一列举了。在明朝,有一位叫叶高标的清官,他廉洁忠介,敢于谏诤,殉身职守。死后被誉为“谏议名卿”,崇祯皇帝谥赠他为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主掌接待外宾、朝会仪节之事。在明朝,鸿胪寺卿为正三品文职京官。当时外交活动比较频繁,有一位叫胡森的鸿胪寺卿(曾任太常寺少卿),为了进一步推动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有过比较突出的贡献。

  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68年),印度高僧受朝廷邀请而来访,他们用白马驮载着许多佛经来到洛阳。汉明帝敕令建造高大宽敞的楼堂来安置高僧和经书。为了纪念白马驮经,这个建筑取名白马寺。于是白马寺就成了藏经书、传授佛教的圣地,成了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从此“寺”的本义就多了一个引申义——寺庙。

  汉魏以后,中国的佛教派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域也越来越扩大,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都寺院林立。于是乎,四大寺庙、十大寺庙……纷纷出现。而原为“官署”意义的“寺”在民间反而渐渐地淡化了,至民国就消亡了。从此,“寺”的含义就仅仅是指人们去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