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照相机的故事

2025-03-06    作者:陈建复

  照相机曾是我养家糊口的“吃饭家什”,也是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如今,传统的胶片照相机已然被淘汰,摄影领域基本上是数码相机和手机的天下。作为一名资深职业摄影师,我感奋于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免不了几分无奈。特别是对于使用了几十年的胶片相机——与我朝夕相处了数十年的“老伙伴”,以及我与它们的历历往事,至今深深怀恋……

  60多年前,我接触的第一台照相机是上海牌 202型折叠式120照相机,时价人民币45元。当时没钱买,只能以每4小时0.20元的租金从照相器材店租来玩。

  虽说它没有自动测光、测距、对焦这些功能,属于那种非常原始的照相机,却成为我的摄影“启蒙老师”。凭借这台相机,我了解了摄影的成像原理;知道了光圈、快门、焦距、景深的作用;进而学会了冲洗胶卷、印放照片、调配药水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摄影构图、取景、用光的基本规律。

  工作后,我在“淮国旧”花26元买了部二手相机(见图)。虽然并非“原始股”,但与我当年租借来玩的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它成为我真正拥有的第一部相机,并引领我渐渐步入职业摄影师生涯。如今,我把它作为自己从事摄影工作最早的纪念物来珍藏,对我而言,它具有特别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摄影梦,我省吃俭用两年多时间,以每月5元贴花储蓄攒下的钱,买到了上海市面上难得一见的广州五羊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虽然其品牌名气略逊于沪产海鸥牌双镜头4B相机,但价格比售价120元的海鸥要贵12元,更要紧的是可以免收20张“工业券”(注:每券仅按职工工资5%的比例定期发放,用于购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这对月薪仅36元的青工而言,实在是个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我为此次超高级别的消费享受感到心满意足,因为它是我平生第一款“奢侈品”。

  从此,这台相机与我形影不离,创作了许多好作品。不少作品还被选送去国外展出并多次获奖。后由于年久失修,几近报废。但它毕竟“屡建功勋”,所以我萌生了让它“复活”的想法。

  我不了解这台相机的结构,更不知如何拆解、修复它,于是就采用卸一颗螺丝拍一张照片,拆一个零件画一张图纸的笨办法,进行“五羊分尸”。最终用了整整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我先后修复了光圈与快门,清洁了被氧化的表面,并给几个零件喷了润滑剂,最后给它披上了一件真正的红色羊皮“外衣”,遂成为我相机收藏柜中的“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