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卫制”时代

2025-02-27    作者:俞昌基

  “劳卫制”这个词,对于70岁以下的人来说应该是很陌生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国家体委参照苏联模式,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体育运动标准,简称为“劳卫制”。

  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小男生。体育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劳卫制”的内容和要求。它分三个等级,即少年级、一级、二级。少年级的要求有好多,譬如60米跑是9.8秒,跳高1.2米,单杠引体向上8个。此外还有俯卧撑、跳远、中长跑、推铅球、掷手榴弹等项目。校长在校会课上大力宣传,要求同学们都能达到少年级,领取证书和证章。语文老师更是配合“劳卫制”训练,好几次出命题作文让我们写锻炼身体的小故事,鼓励大家去拼搏。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体育活动蓬勃兴起。

  那时我身体比较结实,有点爆发力,但也有点胖,个子不高。所以像60米跑这样的运动,我练了一两个月就通过了。至于跳高,当时学校里没有什么海绵垫,有的只是硬邦邦的棕垫和沙坑,人摔下去很疼,我们戏称这是“吃弹簧屁股”。因为我有点速度和爆发力,很快就OK了。难的是单杠引体向上,我只能做一两个。于是我不但在学校里练,还在自己家里的门档上练。爸爸妈妈和哥哥都为我计数,给我鼓励。几个月后我终于也通过了。与此同时,我还天天练俯卧撑,练到一次能撑六七十个,远远超过了达标要求。在这段时间我也懂了点三角肌、阔背肌、腹肌什么的,有时还跟同学“吹”呢!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中跑800米,就是不计时我也跑不动呀。那时的小学基本上都没有操场,我只能每天起个早,和读初中一年级的哥哥一起跑。好在我家离人民广场才200米左右,我们哥俩一起跑过去,再绕右边的一个草坪兜一圈,然后再跑回来,就800多米了。每次都是哥哥在前跑,我紧随其后,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那时正是寒冬腊月,回家后头上直冒“蒸汽”,人都快瘫了,还得打起精神上一整天的课。我有些打退堂鼓了,心想过了这冬天再说吧。说来也巧,当时我们语文课教学的是《明日歌》,而且要全文背诵。背诵是我的强项,老师今天教,我第二天就能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背着背着,我突然想到我如果练中跑中断了,或者放弃了,那不就是“万事成蹉跎”了吗?看到哥哥已经通过了“劳卫制”,我下决心坚持苦练跑步……

  一年多以后,我终于通过了“劳卫制”少年级的全部项目。自豪地与一批同学走上小礼堂的讲坛,从校长手里接过了闪着亮光的证书和证章。我还写了一篇作文《我终于通过啦》,语文老师给了我一个难得的高分,还让我在课堂上诵读了一遍。可是我的朗读有点差劲,读得结结巴巴的,却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当时,通过“劳卫制”少年级的学生有一个“福利”,可以凭着证书去参观上海国际饭店隔壁的上海市体育俱乐部。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个俱乐部真是“高大上”呀!我和哥哥走进这个欧式风格的俱乐部,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好奇而惊讶。我第一次看到大理石壁炉、两三米高的镶金边的大镜子、斯诺克桌球台、摆着三角钢琴的大礼堂,还有一个很大的温水游泳池……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六十年代初,“劳卫制”被取消了,我没有考“劳卫制”一级、二级的机会了。更可惜的是,以后的N次搬家,我把宝贵的证书和证章都丢失了。如今,我只能用文字来再现浑身被汗水打湿、冒着热气的一场场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