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稚英的绝笔画

2025-02-20    作者:王晓君

  经原闸北区文化馆馆长周国成介绍,得以结识“稚英画室”传人杭鸣时先生。杭鸣时不仅传承了杭稚英月份牌画种的衣钵,还推动了粉画艺术的发展,成为当今画坛的粉画巨子。

  杭稚英系中国月份牌画种的开创者之一。1921年,他的首幅月份牌作品《闲游春阁》在沪面世,他因此一举成名。 1922年,杭稚英成立了“稚英画室”,落成于闸北区山西路。很快,他的画风也日臻成熟,索求其作品的络绎不绝,出版商也纷纷约稿。事业鼎盛时期,一年竟创作了80幅月份牌画。章太炎得知其名,便录李太白《古风·齐有倜傥生》赠之。正当杭稚英事业走上巅峰之时,“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寇占领了上海。日军为了宣传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要杭稚英为他们画大美人图。杭鸣时回忆说:“那时我还小,但往事历历在目,一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军官手捧20根‘大黄鱼’,即十两一根的金条放在桌上,诱逼父亲与他们合作。我父亲以有病不能提笔画画为由拒之。日本军官也不示弱,放话说‘你既不能画画,以后在市面上也不希望看到你的作品’,说着便扬长而去。”

  靠稿费收入糊口的杭稚英一下陷入困境,四十来口人的大家庭怎么生活?无奈之下,他只得借债度日。久之,高筑的债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实在没办法时,举家靠吃面疙瘩、山芋度日。其间,杭稚英拜国画大师符铁年为师,学习中国画,专攻梅、兰、竹、菊。在画竹叶时,他口中总是喃喃地说“怒气撇竹”,以解心头之恨。他画的中国画大部分都是送人的,好心的朋友会借此机会付点润笔费,帮他渡过难关。不久,他画出了富有爱国精神的《梁夫人击鼓抗金》和《木兰从军》等作品,以示自己抗日的态度。

  其实,杭稚英的骨气在上海早就出了名。20世纪30年代初,流氓头子黄金荣六十大寿,他的弟子要杭稚英在景德镇瓷盘上绘制黄金荣的肖像。杭稚英坚辞不肯,但他深知自己这一举动得罪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说不定哪天这帮凶神恶煞会拿着斧头冲上门来。为了避灾,他只身逃往苏州,避了好一阵子风头。八年的艰难,终于熬出了头,杭稚英盼来了抗战胜利,“稚英画室”重新开张。他们日夜拼搏,经过两年的苦干,才把八年欠下的债还清,他也因此劳累过度而落下了一身的毛病。

  1947年,杭稚英在家养病时画下了他最后一幅作品《霸王别姬》。原作长74厘米,宽54厘米,它几乎浓缩了月份牌中西合璧之艺术精华,也耗费了杭稚英大量心血。作品取材于杨小楼、梅兰芳合演的《霸王别姬》,整幅作品一气呵成,色彩饱和鲜明,人物布景和谐。杭稚英用擦笔水彩画法描绘了英雄与美女的姿态,而在项羽的头发、胡须以及铠甲上用了中国工笔画的技法。至于虞姬的凤凰头饰、其手捧的头盔和衣裙上的万福刺绣图案,则用了极其细腻的丝毛技法。画面的背景如方砖、龙椅、地毯、龙柱、围幕等更是细腻逼真。杭鸣时回忆说:“父亲画完这幅画后已精疲力竭,不久突患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46周岁。”

  这是父亲的绝笔,也是杭家的传家宝,杭鸣时倍加珍惜。1981年,从“文革”“批黑画”中劫后余生的《霸王别姬》月份牌,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时任副院长艾中信激动地说:“该画技法之精到,即使大师也未必能达到,真可谓雅俗共赏。”

  目前,月份牌画种已被列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是杭稚英逝世125周年,又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傲骨铮铮,以笔代枪,“沙场烽火走马急,投笔不忘杀敌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