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媒体上看到一则信息,中小学老师家访被家长婉拒,认为家庭是私人空间,不方便接待,也不愿意暴露家庭隐私。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可以用电话或微信的方式,不必再费时费力地上门了。
说到家访,往事犹在眼前。
1963年,我读初一,寒假的一天,我正和同学在家门口做作业。班主任骑着自行车,突然上门家访。母亲见到老师,连忙说快叫老师。我生性腼腆,不善叫人,此时只是对老师笑笑,算是欢迎了,班主任却在等我开口。母亲见状连连催促,年少反叛的我,在众目睽睽之下,更加不愿叫了。周围邻居见到老师上门,也围了过来;老师扶着自行车,眼巴巴地望着我。在妈妈的催促和邻居的注视下,我仍缄口不语。老师失望地骑着自行车走了。一周以后,班主任找我谈话,将我原来戴的两条杠标志换成一条杠。
工作以后,我也成了家访的主角,角色的转变,令我常常反思当年对老师的不敬。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两年时间里,一下子从中学分配来我们单位200名毕业生。我们单位是服务性质的,福利不如工矿企业,做好这些青年的思想工作,是党团组织的首要任务,除了在单位里组织学习,上门谈心也是工作方法之一。 记得单位400多个年轻人,我都去家访过,少则一次,最多的一位去了13次。正因平时经常上门谈心,所以春节上门,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
我清晰记得,1972年除夕夜,我通宵值班,虽一夜未睡,但因年轻,并不觉得累。年初一早上回到家吃好汤圆,便骑着自行车去家访了。好在都是同一个区的,有的人家已去过,加之相距不远,一天就到访了十多家,当事人在家就进去坐坐,不在家就转下一家。问问情况,聊聊想法,轻松自然,个别人有些小问题,也在很和谐的氛围中化解了。
那时的春节假期只有3天,但那年的春节恰和星期天相连,是少有的4天假期。为了有利于来年工作的开展,我便利用这4天时间,走访了44位青年。后来这些做法还在团的系统作了介绍,报纸和广播电台都报道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对家访的看法,已然有了极大的变化。记得在单位一次解决职工住房工作中,我提出通过家访了解情况,结果遭到一片质疑: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韩非子说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情况发生变化了,工作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工作方式,会将事情办坏。没有不变的情况,更没有不变的工作方式,家访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