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高级别的新闻奖是以范长江和邹韬奋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先驱,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1935年,他作为国统区的首位媒体人,历时10个月,行程6000里,访问了大西北与延安。在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歌颂了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披露了张杨的西安事变,以及中国有一支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积极抗战。
他与其他两位同志于1937年11月8日创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分支机构有20多个,会员发展到1000多人,团结广大青年记者积极投身于抗战事业。
但是对于范长江的爱人与家庭,人们却知之甚少。范长江的爱人叫沈谱,她的父亲就是著名“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正当她在大学读三年级时,沈钧儒与其他六位爱国人士因抗日言论与举动被国民党反动派以莫须有的“十大罪状”拘捕,投入监狱。沈谱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监。她目睹“七君子”在狱中意志坚定,怒斥反动派,拒签悔过书,表达与日寇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与爱国情怀,热血沸腾,深受教育与鼓舞。后来在共产党与各界人士的积极营救下,“七君子”终于出狱了。她又主动担当起照顾父亲生活的任务,并协助父亲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参加了“妇女慰劳总会”活动,为抗战将士制作棉背心,慰劳伤病员等。1939年她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12月,由于范长江与沈谱两人有共同信仰,志趣相投,很快走到了一起。他们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婚礼由沈钧儒主持,李公朴、周恩来到场祝贺。邓颖超因病未参加,但写来了祝贺信,祝贺他们组建家庭后,携手向前,共同进步,一生革命,百年好合。
由于范长江在公开报纸上与出版的书籍中,坚定支持共产党的抗战主张,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独裁专制,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两次指使特务要秘密逮捕他。作为革命伴侣的沈谱在同事的帮助下,协助范长江或化装外逃,或频繁搬家,躲避了劫难。1946年5月,范长江调到南京参加国共两党谈判,任中共代表团新闻处处长,是中共对外新闻发言人之一。沈谱因当时已有身孕,不便随同前往,留在当地一家印钞纸厂工作。内战爆发后,范长江回到延安,随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机关行动。
沈谱则来到香港,与父亲沈钧儒团聚。沈钧儒与在港的各民主党派领袖,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先后秘密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沈谱则化装成难民,几经周折、一路颠簸来到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与丈夫范长江相聚。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当时北平版人手少,有的领导主张出对开两版就可以了,但范长江认为那不行,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他当即立下军令状:每天哪怕只睡4个小时,也要保证完成出对开四版任务。《人民日报·北平版》报道的北京和平解放万众欢腾以及暗藏的敌特分子纷纷被挖出等消息,为北平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这时候沈谱在人民造纸厂任副厂长、后任厂长。后来又调至轻工业部研究所工作。她的父亲沈钧儒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谱还一度担任过他的政治秘书。夫妻两人对工作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回到家中,议论得最多的还是他们的工作与事业。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
“文革”中,夫妻两人均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范长江不幸去世。沈谱同志在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里,始终非常坚强。她独力承担起培养、教育几个孩子的重担。她说:“长江他走了,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长江的未竟事业,长江留下的遗愿,鼓舞着我继续战斗下去。生者不能只用眼泪悼念死者,生者要用努力工作,不懈地战斗,去纪念死者,这才是对忠魂最好的告慰。”她始终没有放弃同“四人帮”的斗争,不断地为丈夫范长江的问题向上申诉,据理力争。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为范长江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当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高度评价了范长江光辉的一生。
改革开放后,沈谱积极整理范长江生前的言论、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所写文章,将它们汇编成书出版,她还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