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正月“礼账”

2025-02-13    作者:李秀芹

  过去的人讲究礼道,虽然那时物资匮乏,家家都不富裕,过年却喜欢来往,亲戚之间互相串门拜年,总要过了正月十五才能走完。所以,正月十五之前,每天家里都需留人,不能都出去走亲戚。没有电话的年代,让铁将军把门,万一家里来亲戚了,大过年的让人家吃闭门羹着实不礼貌。

  正月十六这天,走亲访友结束后,母亲便开始盘点余礼,其实余礼少得可怜,不过是最后一位亲戚带来的礼品。

  算起来,一进一出,我们家还搭进去不少东西,也就是说,这本“年礼”的账,我家年年都亏空。别的人家正月十五走完亲戚,到了正月十六这天,剩下的礼品便可以让家里小孩子吃了,我们家的孩子却没这个待遇。

  母亲的“年礼”账上,每一家的年礼往来“流水”都要弄得明明白白,比如这家亲戚送我家的年礼,有几包点心、几个苹果、几个罐头,点心价格档次、苹果个头大小、罐头瓶子的高矮胖瘦等,母亲都做到心中有数,估算出我们和这家亲戚的年礼来往中,谁家的年礼更贵重,然后把这个差额算出来。

  对于那些年礼不如我家贵重的,母亲便忽略,对于那些年礼比我家贵重的,母亲则给人家补齐。说是补齐,其实每次都多放一点,让我们姊妹假装有事路过亲戚家,将礼品丢下,说一句:“年礼剩了不少,我们吃不了,我娘怕东西坏了,让我们顺路给送点过来。”

  母亲的账越算越亏,我和大姐年年都嘀咕母亲的这种做法。礼尚往来,礼品上绝对的平衡不太可能,但母亲非要在这件事上较真儿,她说她不愿占别人便宜,特别是钱财上的便宜,心里欠着人家,总感觉不踏实。

  记得那年我刚生了大儿子,婆家的一位堂姐过年来我家,给了我儿子五元钱的压岁钱,我犯了难:堂姐家三个儿子,每人给五元钱,得赔十元,想来想去,决定给她家孩子每人两元钱压岁钱,这样堂姐还赚我一元钱呢。

  母亲知道后,告诉我人情不要这样去算,她家三个孩子,家庭经济条件比我家差,她拿五元钱比我拿十元钱的情分还重,她有这份心意我们就该感激。母亲让我给堂姐家的儿子每人五元钱,将来这些孩子长大了,肯定记得舅妈的好。

  母亲的话果然没错,后来我家盖房子,堂姐家的三个儿子帮了我家半个月的忙。堂姐大儿子的拖拉机直接停在我家门口,需要运东西,喊他一声,他开着拖拉机便走。

  母亲没读过书,却在亲戚中威信很高,谁家婆媳不和或兄弟发生矛盾,都喜欢找母亲调解。用现在的话说,母亲属于情商高的人。不占别人便宜,让别人“欠”着自己一点儿,这就是母亲为人处世的高情商法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