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灯笼找舅舅

2025-02-13    作者:李 磊

  小时候,每个正月十五的晚上,父亲便带上我,打着灯笼,在屋里屋外“照旧”。

  首先照的是家人,孩子先照,老人次之,据说照过灯笼后,在即将打开的一年里,家人便会健康平安。接着,照圈里的猪、舍里的牛、笼里的鸡,以及棚里的鸭,照照它们,跟照人有同样功用。再照庭前屋后的树,这样,花树能多开花,果树会多挂果。父亲还将粮仓扒开,让我们照一照里面的粮食。据说,被照过的粮食,到了夏天也不会生虫。待家前屋后都照过一遍,父亲便领着我们去照麦地,一边照一边说:照蝎子、照蟑螂,照得害虫无处藏。大概有借助灯光,驱走虫害之意。

  照灯笼,为的是祈求平安健康、风调雨顺吧。民间关于正月十五挑灯笼,有个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据说,古时候,每年元宵节前后,做舅舅的会给外甥送花灯,祈愿他们健健康康长大成人。在舅舅点亮灯笼时,灯光第一个照亮的,自然是舅舅本人,因此就有了“照舅”的说法。我记得,小时候挑灯笼时,大人会说,你舅舅躲在灯笼里呢,你冲着灯笼喊,看他答不答应。我对着灯笼口,大喊“舅舅、舅舅”,里面烛火扑朔,像是舅舅通过灯火应答着。

  当时,我挑的是父亲制作的纸灯笼。它的骨架大多是芦苇做的,有时也会用高粱的秆皮和竹条。我们将这些植物茎秆或者表皮,简单加工成一种柔软、细长的材料,俗称“篾子”。用篾子扎好灯笼骨架,再粘上红纸,一个灯笼的主体便大功告成。如果没有红纸,就先用白纸糊,最后再用红墨水将白纸涂成红色。灯笼里面的灯火,有的用蜡烛,有的是一盏简易的油灯,所以挑着灯笼走路,要格外小心。

  有一年,父亲刚做的一只大灯笼,比我的个头还要高。我挑着它,走到村西头的麻脸叔家。麻脸叔开玩笑说,你的灯笼底下怎么藏着一只蝎子?不信,你翻过来看看。我歪头时,灯笼也歪了,火苗便把灯笼烧着了。

  如今,父亲已老,我也行走在变老的路上,每年正月十五,便带着儿子回老家,挑着灯笼把旧物照一照。现在的灯笼,大多是塑料做的,里面的蜡烛改成了电灯泡,挑起来没有那种忽明忽暗的感觉,也就没有了挑灯笼的氛围。于是,我学着父亲的做法,给儿子扎了一个纸灯笼。儿子问我,为什么每年都挑灯笼?我说,照旧呀。说完,突然想起以前对着灯笼喊舅舅的事来。我还像小时候那样,对着灯笼小声地喊:舅舅、舅舅。灯笼里的火光又晃动了起来。

  我有三个舅舅,去年和前年远行了两个。我以为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没想到,他们竟然躲在了灯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