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

2025-02-06    作者:田 心

  立春,俗称“打春”,即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故有“春打六九头”之说。此时的乡村,风还是硬硬的,但已冰融雪消;大地看上去萧条冷寂,而深处的生命已经苏醒,种子开始萌发。春在地气里悄然生发,窖存的白菜、地瓜都开始发芽,地窖里扒出的萝卜糠了心,水汽都随地气上升……春来了!农谚有云,“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计在于春”。“鞭春牛”又称“鞭春”“祭春牛”“打春牛”,就是用泥牛或纸牛象征耕牛,在其肚子里塞上五谷杂粮等物,然后用鞭子抽打。当泥牛或纸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那一刻,围观者眼神中满是对春天、对农业丰收的无比祈盼。鞭春牛是传统年俗。

  童年记忆里,每至立春前,父亲就忙得不可开交。立春日,在生产队场头定然会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鞭春牛的好戏。篾扎纸糊的“金牛”,披红戴绿,牛角尖尖,牛眼传神,栩栩如生。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头至牛尾全长八尺,相当于“八大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村民事先选出的执鞭人,必须是干农活的好把手,且在村里威望极高。当时,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常常当选这一象征荣耀的职务。

  在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震地的声响中,父亲登场了。只见他全神贯注,昂首面向东南,随后高高扬起鞭子,朝“金牛”狠狠地抽了一下。随着啪的一声脆响,手起鞭落,打春牛开始……纸牛破碎,腹内落下很多五谷杂粮、“金银财宝”、糖果玩具等,男女老少人人争捡,包括那些纸牛碎片,都被捡拾得一干二净。听大人们说,捡到的人,新年会发财,有饭吃。

  鞭打春牛时,要边打边唱,往往是打一下,唱一句。至今我还记得父亲鞭春牛时的唱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家畜兴旺,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回春……每唱一句,周围的乡亲们都会高声应和一句,这样一唱一和,把平日宁静的乡村渲染得热闹非凡。犹记七岁那年,鞭春牛活动刚刚结束,婶婶搀着她的养子来到场头,父亲不由分说,将我手里抢的“宝贝”给了他们一大半。当时我还没入学,更不懂事,竟赖在地上哭鼻子……

  长大读书后,读到诗人杨万里的《观小儿戏打春牛》:“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我才真正懂得“鞭春牛”的含义。春天到,人犯困,牛也懒洋洋的,挥鞭一打,象征把人和牛的懒惰都打跑,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以祈丰年。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之称蕴含着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要辛勤耕耘、勇往直前。

  一晃数十年,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早已取代了牛耕,耕牛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儿时的鞭春牛场景,恍若昨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