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又唐·张说《钦州守岁》:“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除夕,是辞旧迎新连双岁的一个晚上,炎黄子孙的传统习惯是终夜不睡,以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谓之守岁。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是夜,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
传说上古时,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除夕出来掠食吃人,“年”与山魈一样害怕火光和声响,先祖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就在年三十晚上燃起火炉,击鼓爆竹,把“年”吓跑,为此终夜不眠,直到天亮。
一代接一代如此这般,最迟至魏晋时期,已形成了守岁的习俗,见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自后无论王宫民间,都传承守岁习俗直到今朝。
早期民间的守岁似乎有些单调,只是一家人围炉爆竹,坐等天明,防止“年”的侵害。进入隋唐,守岁的内容逐渐丰富多彩。
“除夕夜燃双烛于室中。”(见《清嘉录》)是说守岁时,家里点燃一对大红蜡烛,通宵达旦,满室红光四照,不时“必剥”声响爆出灯花,谓之“生花报喜”。
守岁时吃的东西有选择,如橘子、花生、桂圆、年糕、红枣、汤团,都含吉祥之意。宋时风行饮屠苏酒,可驱疫辟邪,饮的次序也有讲究,就是先幼而后长,寓小辈长辈岁岁向上。
守岁时还有各种娱乐,诸如投壶、赌彩、下棋、掷升官图、寻藏物之戏……又有一种称之为“踏岁”的活动,《燕京岁时记》:“除夕,自户庭至大门,遍以芝麻秸撒之,谓之踏岁。”取芝麻开花节节高寓新年步步高。
子夜时分男女老少同去院落放爆竹,只只响亮双响好兆头,欢声笑语告别旧岁迎来新年。
合家男女老少有玩有吃有说有笑,欢度这连双岁的除夕,这正如宋人袁文《瓮牖闲评》里说的:“守岁之时,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明人张瀚的《松窗梦语》中也称“守岁,岁终之一乐也”。
近年,除夕不在家里守岁的日益增多,他们或是合家出动,或是呼朋唤友去娱乐场所,这应是古代遗风了。
周代,官府民间都要在年三十晚上举行击鼓驱鬼除疫的傩舞,《论语·乡党》:“岁前一日,乡人逐傩。”直到清朝仍盛行此风。这是一项集体活动,民间往往由村官、族长组织,一队扮作神,一队扮作鬼,各戴面具,相互厮杀,男女老少在旁呐喊助威,直到神把鬼怪斩尽杀绝彻底胜利。
“新诗和到是明年”(清人袁枚《随园诗话》),文人墨客则相邀了聚会守岁,饮酒论文赋诗到天明。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弹琴奏即梅风入,欲向正元歌万寿……”唐朝诗人杜审言的诗,展现了宫中守岁盛况。如今中央电视台大年夜的春节文艺晚会,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规格之高,人数之多,场面之盛大,气氛之热烈、节目之精彩纷呈,应是古代宫廷守岁的传承与发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