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便与冰雪运动有着不解之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学会了抵御冰雪的严寒,更学会了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冰雪,并且渐渐使之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
2005年,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敦德布拉克一处岩壁中,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古人滑雪狩猎岩画。岩画上一排7人,其中4人尾随牛马等动物,3人弯腰撅臀,手持木棍,脚下踩着极似滑雪板的长条形物件,像在滑行。经考察,这些人被认定为早先的滑雪人,他们脚上踏的是原始滑雪板,从场景上来看应该是在滑雪狩猎。这就表明,至少在一万多年以前,新疆阿勒泰人就已经学会制作和使用滑雪板了。
古人的冰雪活动,滑雪居前,滑冰在后。隋朝时期,居住在嫩江流域的北室韦人在白雪覆盖的山野追猎野兽时,发明了一种巧妙的行动方式——“骑木而行”。这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滑雪运动。
到了唐代,北方结冰地区出现了由滑雪发展而来的滑冰运动。宋代人则把滑冰运动称为“冰嬉”,又名“冰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宋史·礼志》中说,皇帝曾“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这时,还出现了一种专业工具——“冰床”。两三个人坐在木板上,上铺被褥,由一人在冰上拉动、滑行,有些官员以此作为代步工具。著名科学家沈括就曾在沧州目睹过“冰床穿梭”奇观,惊叹之余把这一景象写进了《梦溪笔谈》。这种冰床还可以相互连接,就像龙一样在冰面上飞腾。
元代以后,“冰嬉”更盛行,规模更大。人们也称滑雪滑冰为“骑木”,称滑雪板为“木马”。 按照《元一统志》的说法,它“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看来是速度如奔马一样快而得名。木马底部通常包有狍、鹿等动物的毛皮,以减小摩擦,并配有滑杖。 此时已经流行一种可以在冰上进行的游戏——“髀石之戏”,说明冰雪运动已经渐渐地向娱乐、竞技的方向发展了。
明代有了关于“冰床、冰擦”的记载。他们提到一种冰嬉项目:“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
明朝后期(1600年),努尔哈赤曾用冰鞋营的部队在“萨哈连乌拉”(黑龙江的满语名)打了胜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清兵入关以后,从顺治元年(1644)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止,每年严冬“三九”都在什刹海前举行一次“大阅冰鞋(又叫‘阅冰嬉’、冰戏、戏嬉)典礼”。该典礼延续了254年之久,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才未再进行。
乾隆三十九年撰写的《钦日下旧闻考》还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冰嬉就规模而言,参赛人员可达5000余人,赛事持续一到两个月之久,观赛人员上至皇帝,下及群僚,远及藩部及属国的使臣。
到了近代,女性也参与到了冰雪运动中。清代晚期著名的《点石斋画报》记载:“京师近日天气甚寒,护城河渠积冰厚尺许,冰槎以此均下河,都人士女乘之往来,极如飞梭,风雪中望之,俨然图画”,报道又说“阜成门外北河有少女三人,雇之而赴西直门,掣电流星,快利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