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山阴人,明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徐渭的才华表现在绘画、诗文、戏曲、杂学等多方面。徐渭生活在封建社会,一生坎坷,追求自由是他的生活目标。他在山阴的日子,有许多越中少年崇拜徐渭的高风亮节和文艺天才,纷纷自愿拜师事之。这些学生陪他游名山丽水,作诗唱和,喝酒聊天,谈诗作文,挥笔作画,何其自由。
徐渭仰慕魏晋名士,同“竹林七贤”的阮籍一样对人也有青眼和白眼之分。有一次山阴县令刘景孟来访,前呼后拥,衙役开道,徐渭毫不客气地给他来个闭门羹,并作了一首诗,说明不见的理由。诗曰“传呼夹道使君来,寂寂柴门久不开。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车马乱苍苔。”刘是个贤官,见了这首诗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敬重徐渭的为人,于是换上便服,只身一人前去求教,受到徐渭的友好接待,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徐渭在北京,因生活所迫,经杭州查某介绍,接受了礼部尚书李春芳的六十两聘银,去当李的幕客。到任后,发现李把聘用的幕客当仆奴看待,李官气十足,更使一贯豁达、豪放的徐渭难以忍受,好似关进了牢笼,于是提出辞聘的要求,毅然离开北京回到杭州。
徐渭年近四十时,总督胡宗宪慕其名,请他加入其幕府。此时,徐渭虽屡考不第,生活清贫,但在达官权贵面前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没有丝毫的迁就屈服。后来由于抗倭大义,才答应入幕赴任。在入幕前,向胡宗宪提出: “你如果要我入幕为客,应以宾礼待之,不能视为下属,限制我的自由。”徐渭常常戴着破烂的黑色头巾,身穿洗得泛白的布衣昂首阔步出入总督府衙。徐渭不拘礼法,见了总督大人,拱拱手就座,高谈阔论,旁若无人。胡宗宪爱才心切,没有责怪,反而另眼相看,给他优厚待遇。据《明史》记载,在胡宗宪幕下,有一次胡宗宪获得一头白鹿,要将它献给皇上,让徐渭起草《献白鹿表》,此事得到了嘉靖皇帝赏识,于是胡宗宪更加器重徐渭。很多军中机密大事,如诱降倭寇首领王直、徐海等机密,宗宪都与徐渭密商后施行。这种食有鱼、出有车的生活,被徐渭比作笼禽一般。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赠白鹇一只,徐渭立就写了一篇《白鹇》诗,记载此事,表达了他对自由遨游的飞鸿羡慕之情。
当时社会,礼贤下士,作为当权者的美德,为儒士所津津乐道,而士为知己者死,也成了儒生尽犬马之劳的心理基础。除了个人友谊之外,主要是封建官场的相互利用。胡宗宪把自己绑在严嵩、赵文华的贼船上,虽然一时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后来却付出了血的代价,徐渭也因入了胡的幕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徐渭惊恐胡宗宪被捕受到株连,于是装疯,但不久真的疯了。装疯的徐渭在精神上受到了强烈刺激,加上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青年丧妻,加之家道中落,长期失业,才高八斗却身居卑位等一系列不幸事件,不久真的发狂了。他开始一次次自杀,连续九次之多,每一次都未死,直至后来杀妻入狱。由此可见徐渭的肉体和心灵的创痛该是多么深重!吃人的封建社会,把一代才人变成了“狂人”。面对痛楚的现实,他寄情于书画,以艺术来宣泄他的“磊落不平之气”,以独创泼墨大写意一派,蔚然成为一代大家。
其中有一幅《墨葡萄图》,随意点染,恣肆淋漓,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以葡萄自况,直抒胸臆,向往个性的自由解放。
在徐渭看来,生命诚可贵,才艺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就是徐渭,这就是为挣脱封建牢笼而追求自由人生的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