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贬为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死时约六十岁。
他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诗人,擅长五古与绝句,而以七绝成就最高,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可与李白争胜。诗风委婉多姿,雄浑自然。有《王昌龄诗集》。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高,《从军行》《塞下曲》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篇。这里选的《出塞》,不仅是他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而且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原题下有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如果我们翻开通行的《唐诗三百首》,可以看到它是放在七言绝句之后,列在乐府一类里。细心的读者也许要发问: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首七言绝句吗?为什么另起名叫乐府呢?我以为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是能入乐可以歌唱的;第二,它用的是乐府古题。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第五类就是《出塞》。
从结构层次上看,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句为一层,是借写景和叙事抒情;后两句为一层,是借用典故抒发胸臆。两句及两层之间,又存在着深刻的具体的想象上和逻辑上的有机联系,需要认真体会: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写景落笔,抓住明月和关山两种典型事物,勾勒出一幅凄清动人的月照关塞图;用“秦时明月”与“汉时关”的互文见义的特殊句法,显示关塞由来已久,烽火至今不熄。全句的意思是:现在的边塞,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关山。但这寥寥七字,却展示了从秦汉至唐一千年间边塞战争的历史画卷,其内涵之丰厚、用语之精炼,实在令人叹服!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因景入情,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在万里之外的月下守边的“征人”。“人未还”点明戍边士卒终无回家团圆之日:自秦汉以来,多少征人,血洒疆场,至死未归,直到现在,仍有无数征人背井离乡,戍守边关,没有返回家园。“万里长征”则暗示征夫和思妇两地相思之苦,言中深寄关切同情之意。这一句写边塞之遥远,万里长征,旷日持久,又为全诗在时空方面作了开拓。
由于长征万里,征人久久不归,对着古代的关塞、当时的明月,自然不能不想自己的遭遇和民族的遭遇,并由此而想到一千年以来已经属于过去的民族和人民的遭遇来。古代已经如此,现在还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结束这种局面呢?诗的后两句由“人未还”三字生发,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写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只要有像李广那样忠勇威武的名将镇守边疆,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侵扰中原。这既是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歌颂,又是对朝廷择贤任能、选拔良将的希望,也饱含着诗人心系国家安危的思想感情。
综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但具有丰厚的内涵,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这就是《出塞》的主旨所在。
在写作上,这首诗也有独到之处。首先,时空开阔,境界深远。此诗前两句中,“明月”“关山”和“万里长征”是拉开空间距离,“秦时”“汉时”和“人未还”是拉开时间距离,从而构成广阔的境界,增大了诗歌的容量。其次,借用典故,寓意多重。此诗后两句中,借用汉将李广的典故,构成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能与无能对比,安宁与战乱对比,从而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意蕴深厚,显得分外凝重而深沉。
总之,这首绝句境界悲壮,感喟深重,像一声声时代的战鼓,敲打在人们的心坎上,至今读来仍有雄浑深沉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