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作,二是指会计人员。据考,这个名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原来,大禹晚年曾在江南茅山(后更名会稽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绩,这个行动被叫做会稽 (即会计)。由此可见,大禹堪称“会计”的祖师爷,而浙江绍兴会稽山则成为“会计”的起源地。
《周礼·天官冢宰》提及“司会”官职:“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这是说,“司会”掌管王国官府和各地的财物开支账册和户籍地图副本,据以接受各级官吏呈报的政绩而加考核,评断他们的会计文书;用月结算的会计文书考核当月的办事文书记录,用年终结算的会计文书考核全年的办事文书记录。周代的“月要”和“岁会”,大致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月报和年报。
春秋战国时期,“会计”(或“计会”)一词就用得比较多了。如《孟子·万章下》记载:“孔子尝为委吏者,曰:‘会计当而已矣’。”此话的意思是:“孔子曾做管理库房的小吏,他说:‘算账计数必须确当才行’。”又如《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尝君出告示,问门下食客谁精通“计会”,能替自己到薛地收债。冯谖表示,他能胜任。于是,孟尝君吩咐备好马车,让冯谖带着借据出发。冯谖请示:“收完债,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买我家缺少的东西吧。”冯谖抵达薛地后,抓紧处理完毕,立刻返还齐国都城。孟尝君问:“这么快就收完债?买回什么东西?”“我觉得,您家珠宝堆积、美女成群,所缺少的唯有仁义了。”冯谖不紧不慢地说,“我私下假传您的命令,将百姓所欠的债务全部免除,并将借据焚毁,百姓都高呼万岁。就这样,为您买回了仁义!”孟尝君不悦,却又无奈:“我知道了,去休息吧。”
在汉代,强化了管理财政的官职。如《汉书》记载,理财专家桑弘羊曾“为大司农中丞,管诸会计事”,数学家张苍担任过“计相”和“主计”。
到唐代,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会计工作更受重视。因而,我国古代官方最早的会计统计资料汇编——《元和国计簿》(十卷)应运而生,它的第一部分,依照行政区划统计的户籍、记账资料,说明国家赋税来源,反映国家总体收入状况;第二部分,按国家财政收入项目逐项反映各类收入数额,说明财政收入实际情况;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说明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那时,会计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商人进行交易会将物品、数量、价格等详细信息记录于账簿,以便核对和管理。为了防止数字被恶意篡改,唐代还普遍使用大写汉字数字(即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来登账,并被长期沿用。
及至宋代,我国会计制度已基本完备,推出许多关于国家财政会计的专书,如《景德会计录》《祥符会计录》《庆历会计录》《皇祐会计录》《治平会计录》《熙宁会计录》《元祐会计录》《绍兴会计录》《乾道会计录》《绍熙会计录》《庆元会计录》等。宋代会计录的编写,有助于帮助朝廷比勘财政数据,总结财政制度,制定财政政策,也表明会计专业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