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桥的剧场旧影

2024-11-28    作者:俞昌基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家搬到了闹市中心的八仙桥,那时我才十多岁。以我家为中心的500米内,我去过不少影院和剧场。

  嵩山电影院(原名恩派亚大戏院),位于淮海中路85号。影院是西班牙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最大的特征是有一个大穹窿圆顶。观众厅有二层,楼厅东西两侧有包厢,约有七八百个硬木座位。据长辈们说,这个大戏院是上世纪20年代初荷兰人创办的,主要演评剧、越剧、沪剧、滑稽戏、淮剧和甬剧,当时的名角白玉霜、筱丹桂、戚雅仙、筱文滨、杨华生等先后在此登台献艺。解放后恩派亚大戏院改名嵩山电影院。我最感兴趣的是星期天一早去影院看一角钱的学生场电影,如《马路天使》《夜半歌声》《海魂》等,可是即使是盛夏,影院也没有冷气开放。进电影院买票要挑选头顶上有电扇的座位;当然也可以在进口处的竹筐里拿一把圆纸竹扇,一边看电影,一边摇扇子。我经常是享受了电影,却湿透了汗衫。

  金陵中路1号是原黄金大戏院,由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黄金荣创办。戏院有三层观众厅,因京剧大师周信芳和越剧十姐妹常在此演出而闻名遐迩。解放后黄金大戏院改名为大众剧场。我曾在此与妈妈一起观看荣获华东地区戏剧汇演大奖的黄梅戏《天仙配》,女演员严凤英就是在这里轰动上海,美名远扬。我们还在大众剧场观赏过《三看御妹》等越剧。可以说,是大众剧院培育了我的越剧情结。

  我家附近还有龙门大戏院,它规模不大,却是上海越剧、沪剧、滑稽戏观众津津乐道的地方。在八仙桥菜场对面,有一个日日得意楼,是书场兼茶楼,既能听书,又有茶喝,深受附近老年人的喜爱。我读初中时,与同学去过马当路上的大华书场,听蒋月泉和余红仙的中篇评弹《夺印》。蒋月泉开创了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蒋调”。我特别爱听他的说噱弹唱,平时也会哼几句,自我陶醉。

  沪光电影院(原名沪光大戏院)位于延安东路755号,由几位中国戏院老板于上世纪30年代建造。60年代初,我在这里观看过《红菱艳》《塔曼果》等。沪光电影院的装潢很讲究,是中西合璧式的,进门两根大红柱,天花板为宫殿式藻井图案,可容纳上千观众,夏天有冷气,所以它是首轮电影院,票价较贵,日场3角、夜场4角,但是物有所值。

  如今,嵩山电影院等影剧场早已消失了,但是它们见证了海派文化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我成为影迷和戏迷的快乐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