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孙嘉淦

2024-11-26    作者:杨其雄

  孙嘉淦,1683年生,山西兴县人。他从懂事起,就想步入仕途,当个好官。然而,孙嘉淦不是官宦人家的子弟,没有足够的社会背景,只是祖父做过县官,眼下生活清苦,是一介平民,欲想成就一番事业,只有走科举考试的路,于是寒窗秉烛苦读,博览群书,集思广益,苦行僧式修炼三十余载后,终于在康熙五十二年中了进士,被授庶吉士进入朝堂,随后入翰林院,任检讨一职。

  “检讨”其衔相当于七品,官卑言微。偏偏此时,母亲和妻子相继离世,按儒家传统,无论官大官小,都要回乡为父母守孝,所以,这段时间,他的事业毫无起色,直到康熙驾崩,雍正接位才有所作为。

  孙嘉淦为官,有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忠言直谏

  雍正继位不久,孙嘉淦就向皇上直谏,“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意思是,对骨肉之亲要和睦;对苛捐杂税要除掉;对外族征伐要停止。这“停捐纳”,应该是忠谏。然而雍正看了却勃然大怒,原因是“亲骨肉”这条。刚刚经过“九子夺嫡”,他坐上皇位,兄弟之间心里想什么,孙嘉淦难道不知道吗?现在,要我这个皇上用热脸去贴他们的冷屁股,你不是含沙射影,不安好心,在戏弄我吗?真是狂妄至极,胆大包天了,欲置他于死地。此时,名臣朱轼也在场,他婉转地说:“孙嘉淦是狂妄,不过臣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听后也说:“朕也佩服他的胆量。”心里虽然不快,想想这三点于国于己都有利,他敢冒死直谏,是个忠臣。这一次,朱轼的一句话,救了孙嘉淦一命,他不但没有受到处分,不降反升,为国子监司业。这是个荐人的机构。

  荐人时,孙嘉淦对皇上说,“方从仁,此人可用”,后来,发觉方从仁名不符实,又改口说,“方从仁,此人不可用”。雍正认为他前后说法有别,如此反复无常,分明戏弄、欺蒙皇上。这一次,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让他下狱。不久,又听人说,“孙嘉淦就是不爱财”。又让他出狱,罚他去银库服役。孙嘉淦在银库事事亲力亲为,干得人人交口称赞,雍正闻知后才信任他,升他担任河东盐政,孙嘉淦在盐政干得非常出色。

  乾隆接位后,召他回京。他以“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与“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的“三习一弊”详加论述,直谏皇上,他的精辟见解,让乾隆龙颜大悦,赞扬不已,还当朝宣示谏奏。皇上一信任,他的职位也随之逐步升迁,先后当过刑部、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内阁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不可不谓不风光。

  亮点之二:不沾不贪

  无论在何时何地,孙嘉淦始终坚持“在其位,谋其政”。任工部侍郎时,发觉原工部经手的工程,拖沓缓慢,竣工遥遥无期;官吏上下勾结,欺上瞒下,贪污成风。孙嘉淦就任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要求照章办事,才使工部面貌骤然改变,工程进展大有起色。每项工程都钱财两清,一点小利不沾。在自己管辖区内,个别百姓生活穷极潦倒,他慷慨解囊,出手相助。

  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他,起起落落四十余载,终于到了告老返乡的时候。这一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在京城通往山西的路上,几名差役抬着一乘孙嘉淦坐的小轿,后面还有人推着几辆小车。他们行走没多时,忽然赶来一队御林军把他们截住,“停轿检查!”他们不问缘由,撬开小车上的箱子。发觉箱子里装的全是砖头,没一点别的。

  为何如此?孙嘉淦在朝时,皇上越是信任他,嫉妒他的人就越多,他的规章制度,他的不肯与人同流合污的风骨,也得罪许多官员,受冤屈的人对他更是恨之入骨,正寻找机会,欲让他身败名裂。现见孙嘉淦返乡的架势,认为机会来了,就向乾隆告状,说“孙嘉淦带着贪敛的十几箱金银财宝,风风光光浩浩荡荡告老返乡了”。乾隆一听,心想:“孙嘉淦呀孙嘉淦,你平时表面上,装出一副不爱财的正人君子样,蒙蔽我的双眼,背地里竟瞒着朕敛取钱财,欺骗于我,知人知面不知心。”于是派军拦截检查,谁知出乎意料。

  原来,孙嘉淦临返乡前想,在朝为官四十年,回家时口袋里没几个钱,乡亲们知晓了,说我穷酸事小,迁怒朝廷事大,他就用不多的钱买箱装砖头,装富炫耀返乡。

  乾隆知晓事情的始末,才知错怪了他,立刻命人用银子换他的砖头,让他风风光光回乡,安度晚年。皇帝以此褒奖他的清廉。孙嘉淦以“砖头换银子”的故事也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