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引进牛痘法

2024-11-26    作者:沈 栖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来华传教士助推,西方现代医学日渐传入中国,其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就是引进牛痘法。

  人类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宿主,主要通过呼吸道以及接触传播。按中国传统的预防方法是人痘法(又称“鼻痘法”),即从天花的脓包中取出浆苗,待其干燥后,吹入人的鼻子,以期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类乎“以毒攻毒”。但此法不够安全,倘若选苗不当,极易导致人感染天花而丧命。

  18世纪末,英国医生安特·爱德华·詹纳发明治疗天花的牛痘法。1805年春,受雇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医生皮尔逊将牛痘法引入中国。面对迥异于传统人痘法的牛痘法,中国民众大多处于观望、疑惑、抵触,再加上本土痘师基于“同行是冤家”的心理加以污名化,使得牛痘法接种举步维艰,适如皮尔逊所言:“中国医学界,尤其是医生们对其持完全不接受态度,这成为牛痘传播的一个重要障碍。他们甚至将痘症、麻疹、天疱疮、皮疹症等说成是因先前接种牛痘造成的。”本土痘师在社会上散布谣言,使得犹豫不决者不敢给孩子接种牛痘,致儿童罹患天花甚或死亡。道光年间名医熊乙燃在《引种保婴牛痘方书·序》中揭示:“近因种神痘辈极力毁谤,人心疑畏,往往愿种人家,闻风辄阻,而卒罹于流痘之灾者,不计其数。”

  1806年,广东暴发天花。传统人痘法已应接不暇,不少中国人涌入皮尔逊诊所接种牛痘。两相对照,后者疗效明显甚于前者,这无形之中为牛痘法赢得了声誉。经十三行商人郑崇谦资助,《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译本出版,并且招募一批中国人拜师皮尔逊。著名的中国牛痘法推广先驱邱熺即是其一。1817年,他编写的《引痘略》问世,此书先后再版50余次。它用中国传统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理论,对皮尔逊的牛痘法进行了“本土化包装”,消弭了相当一部分民众对这一舶来品的疑虑,促进了牛痘法的传播。

  据统计,皮尔逊与邱熺先后主持的“洋行公所痘局”,在30多年的时间里,替100万人接种了牛痘,使之免受天花感染。但这种传播仅局限于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并未深入内地。即使如上海这般充斥洋货的“十里洋场”,推广接种牛痘也是应者寥寥,“是者少而非者多,信之一而疑者百”。1873年春,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竟然在《申报》上连续41期刊登法国工部牛痘局的一则广告,声称:“如来种者,到期两点钟到局种痘无误,分文不取。倘有贫者,给钱三百文,为调养费。此亦西国人成美之道济之德也。”

  值得一提的是,1875年同治帝去世,官方公布的信息是其死于天花。倘若同治帝接种了牛痘,也许是另一种结局。他去世后,美国驻华公使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说, “同治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绝无不可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欧美国家驻华公使曾提议清廷以现代医学为同治帝诊治天花病毒,却遭到了拒绝,致使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