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芳
1964年10月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因为有巨大的冲击波和核辐射,大部分工作人员只能在距爆心60公里的观察所观看蘑菇云的升起。此时却有一批不惧艰险的空军勇士驾机径直飞向蘑菇云,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这样的壮举持续了十几年。为了评估核爆炸的威力,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采集核爆炸样本。我国当时还没有无人机,由飞行员驾机空中取样是唯一的选择。
28岁的张连芳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取样任务,也是参加穿云任务的唯一女飞行员。她与郭洪义等五位战友驾驶里-2运输机,穿越蘑菇云取样。
1964年春节之后,她接到命令奔赴大西北基地,没有空勤灶、洗澡堂、厕所、淡水,喝的是罐车拉来的盐碱水。基地送来一批西瓜,吃完了的西瓜皮用来洗脸。西瓜皮用完了,就再也不洗脸。艰苦的生活可想而知。
张连芳等人第一次穿云取样具有划时代意义,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充满风险。他们在执行任务之前,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拍照,一旦牺牲,照片将作为留给家人的“遗照”。
1966年10月27日装载“东风二号甲”导弹发射升空,飞行员吴玉恒和领航员朱守用分别在两架伊尔-14运输机上执行穿云取样任务。当时飞机飞行限高不到7500米,而这次任务飞行高度8000米,采取平飞一段,然后呈梯形推进,一米一米提高飞行高度,达到任务要求。空中温度约在零下30°C,为了给飞机减重,甚至只穿着单衣,同时还要保证在飞机发生故障时,依靠单发动机飞回机场。核爆炸后,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穿云取样。
1972年3月18日曹秀群驾驶歼-6穿越蘑菇云。取样的时间很关键,早了机毁人亡,晚了蘑菇云扩散,收集不到足够的剂量。气浪涡流和强大的冲击波,形成很大的威力,影响飞行,但发动机一响,精神就来了,他自信地驾驶“战鹰”,化险为夷,荣立一等功。1976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当量是330万吨,蘑菇云高度超过15000米,胆大心细的曹秀群担任穿云取样任务的开路先锋,驾驶第一型国产超音速歼-6,在“零时”(核爆炸的同时),找到蘑菇云,准确判断穿云位置,顺利完成任务。
1972年1月7日中国进行第一颗实用氢弹空投试验,刘宝欣驾驶强歼击-5对着烟云最浓的地方穿越,取到了2.2伦琴的剂量(按规定只要1.6伦琴)。返航时意外发生了,由于云层太低,飞机来不及修正方向,无法对准跑道着陆。此时天空阴沉,又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能见度不到4公里,他根据塔台指挥员提供的数据,准确判断方位,终于安全着陆,保证飞机和样本的安全。
1974年6月17日一颗当量为100万吨的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五架战机执行穿云取样任务,每隔五分钟起飞一架。戴惠义是第三架,季有清是第五架,作为备份。核爆烟云不断上升翻滚,戴惠义果断穿入蘑菇云,取得2.5伦琴剂量,准备返航,由于两个罗盘不一样,飞机出现偏航,无法着陆。此时季有清奉命起飞,取样成功,申请二次穿云,保证数据更多,但是没有被批准,因为戴有义还没有着陆。季有清和大家都为戴惠义的安全担心。
按照塔台指挥员的指令,戴惠义在油料不足的情况下,关闭发动机滑行,逐步下降高度,终于着陆,到了跑道尽头,飞机没油自己停车。
……
1977年9月17日,是最后一次完全由飞行员驾机执行核爆炸取样任务,此后逐渐改为由无人机完成。
飞行员穿云取样,为科研提供了宝贵数据,有力推动了我国核技术的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