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宋榻,明清罗汉床,床榻并存千年,习惯上床榻并称。西汉后期出现榻的名称。榻在《释名》中的解释是 “长狭而卑者曰榻,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狭而长;卑,就是高度低;榻,就是“塌”。狭长、低、近地,这是榻的特点。《通俗文》说:“三尺五曰榻,独立坐曰枰,八尺曰床。”古语 “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是对榻的高度概括。
汉榻从形式上有屏榻、连榻、独坐榻三种形式。南北朝时期榻的形式大体有独坐榻、帐榻、围屏式榻三种。隋唐五代时期的榻,形体比较宽大。两宋时期的榻大体保留唐、五代时的遗风,变化不大,大多无围子。这些形制与式样,都由绘画作品表现出来。在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画的榻,宋代李公麟《高会学琴图》和《维摩像》中的坐榻,宋《梧阴清暇图》中的坐榻,以及宋人《白描大士图》中绘画的榻,都通过绘画作品如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家具。宋画可作为研究宋代家具的参考,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陔余丛考》:“至东汉末始斫木为坐具,其名乃谓之床,又谓之榻。”所以有了床榻笼统的说法,其实床和榻是两种不同的卧具,它们的功能是有区别的。榻一般较窄,只宜供一人睡卧,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床榻的描述,一首无名氏元曲,非常贴切地诠释了“榻”:“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宋词有“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玉做人间看,素秋千顷”。榻可以随身携带,十分方便。白居易《草堂记》中的陈设,“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文震亨《长物志》中有“独眠床”之称,“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家具。文震亨又称:“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以内心愉悦为上”。反映文震亨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追求“黯雅古朴”的审美观。
历史上关于榻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心里忐忑不安,尤其经过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非常残酷的时期,不断更换君主,对身边和自己一起造反的人非常担心,就有了这个典故。这“榻”是用来睡觉的床,在这里显然是指皇位,能共同打天下,不能共享天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还有一个词,叫作 “下榻”,比如说:“您在哪儿下榻?”这“榻”指住宿,意思是住在哪儿?在哪儿睡觉?如果这样开口问就很不雅,就有了“下榻”的典故,东汉有个名臣叫陈蕃,性情耿直,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他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看不上的人,闭门不见,看得上的人,设榻招待客人,这个“榻”平时挂在墙上,是他看重的客人,就把这个“榻”从墙上拿下来,让客人休息,所以叫“下榻”,下榻这个词由此而来。榻的使用不固定,“榻”是可坐可卧之具,按现在的说法是便携式的卧具。
计成在《园治》中阐发道:“常余半榻琴书,不尽数竿烟雨。”这是写意化园林生活的写照,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正所谓“一榻一世界”。